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端午时值黄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所以《大戴礼》上说:“蓄兰,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所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
在五月仲夏,人们全面换上夏装,以轻薄凉爽为宜。因此《中华古今注》记载:东汉每到端午,皇帝要赐给群臣百僚鸟犀腰带。作为皇帝的恩赐来说,固然是笼络臣下的一种手段,但从风俗角度讲,这也是端午换夏装、避酷热的风俗反映。从衣食习俗来看,认为端午与夏至习俗有密切关系也不无道理。
香包
以前年轻的女孩子都会缝香包,香包是一种吉祥物,用各种颜色的绸布做成囊状,里面放着香料,现在可以在街上买到,香包有各式各样的形状,有传统的香囊形状以至卡通人物都有,但是以粽子形的香包较为流行。以前过端午节时成年人都会送香包给小朋友,取其辟邪及平安的意思,但现在这习俗已逐渐为现代人所淡忘,有香包卖的店铺也愈来愈少了。
菖蒲、艾草 驱五毒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过去民间把蛇、蝎子、吴蜙、壁虎、蛙或、蜘蛛叫“五毒”。到了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炕上,或系在儿童的臂上,以避诸毒。有的还剪成装着五毒的葫芦图像,表示用葫芦把这五毒给镇住。有的地区把五毒串成长串,在它们上端系上艾草、菖蒲,然后在下端穿上三办大蒜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剑将它们斩除,大蒜表示锁,将它们锁住杀死。还把它挂在门前显眼的地方这叫“悬端午景”。
雄黄酒
古时候,每逢端午家人团聚时,端上桌的菜是“黄豆芽”、“黄鱼”、“黄鳝”、 “黄瓜”,饮的是 “雄黄酒”。古人认为端午食用“五黄”,可消病强身。有的地方还在房屋里外洒雄黄酒或雄黄水。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将它混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黄酒。据说雄黄酒可消除疫病,但不可多喝,而小朋友则可用手沾酒在额头上写一“王”字, 或涂点在耳孔、鼻孔处,一样有驱毒的功能。
取午时水
取午时水是台湾独有的端午节习俗,相传郑成功占领台湾时,登陆后一直无法找到水源,于是他便把佩剑插入地里,殊不知泉水顿时由插剑的位置涌出来,当时正值端午节的午时,后人知道此事之后,便在端午节时上山求取午时水。
鸡蛋直立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据闻若在端午节中午能把生鸡蛋直立起来,来年便会鸿运当头,信不信由你!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岁时杂记》提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赛龙舟
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西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
上海旧城东北角,原有著名的揽胜之地丹凤楼。丹凤楼又名万军台,是端午节观看竞舟争渡黄浦江的盛极一时的所在。《上海县竹枝词》写浦江龙舟竞渡中有云:“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
上海昔时浦江竞渡所用的龙舟,大多是从南翔、黄渡等地借来的。抗战以前,高昌庙附近的半凇园尚未荒芜,每逢端午节时,龙舟在半凇园里先赛上两天,然后在到黄浦江上去作节日竞渡。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