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实际的投资之前,首先,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货币的升值和贬值。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我们买外币债券、股票的时候,货币到底是升值对我们比较有利,还是贬值对我们比较有利。
一个拥有金融素养的人,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嗯—— ”,顿了一下才回答,而是当下靠直觉反应就可以立即做答。
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上,答案是“贬值比较有利”。知道这个答案的人,或许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但是我还是要举例说明。例如,我们现在要买一万美元,以美元计价、年利率是百分之五的债券,如果现在美元兑换台币的汇率是一美元兑三十三元,一万美元就要付三十三万元。此外这一万美元一年后还可以获得百分之五的利息,也就是可以获得五百美元的利息,所以合计是一万五百美元。
如果赎回债券时候的汇率,和买的时候的汇率同样都是一美元兑三十三元,那么换回台币就是,一万五百美元乘以三十三元,等于三十四万六千五百元。现在买一年公债,利息不到一,如果花三万元买公债,一年的收益不会超过%三十三十三万三千元。也就是说,买以美元计价的外币债券的报酬比买政府公债足足多了三千多元。
如果买了之后,台币走贬,一年后的汇率是一美元兑三十五元,一万五百美元乘以三十五元,就等于三十六万七百元,也就是一年前的三十三万元,千五一年后变成了三十六万七千五百元,利息加汇差是三万七千五百元,也就是说台币、美元、台币这一来一回的汇兑报酬率就超过了百分之十,报酬相当可观。
如果台币升值,一年后的汇率是一美元兑三十二元,一万五百美元乘以三十二元,就是三十三万六千元。换句,原本所寄存的三十三万回到我们身话说边时少了一万零五百元。
这样计算就很容易明白升值、贬值了。如果靠直觉反应去理解就是:升值等于台币的价值相对提高,贬值等于美元的价值相对提高,这样我想应该会很容易懂。
换句话说,当我们买外币债券、股票的时候,就等于用美元去寄存我们的资产,当然美元价值相对提高、台币走贬时的报酬率就会比较高。此外,如果以上面那个例子为例,当汇率是三十一.八一元时,这笔钱又会回到三十三万元。换句话说,当汇差超过了一.一九元,就算升值,也可以靠利息回补。
以同样的方式去思考,就知道为什么台币升值对进口业者有利,而台币贬值则是对出口业者有利。台币升值,就是台币的价值提高,进口业者就可以用同样的台币采购更多的货品;台币贬值,就是台币的价值下跌,用同样的货品去赚美元,就可以用更高的美元去换台币,所以台币贬值是对出口业者比较有利。
例如,丰田汽车以美元汇款,假设二○○八年十月期的汇兑行市是三十三元,如果台币贬值一元,丰田的营业利润就增加一百二十二点五亿,如果升值一元,则少掉一百二十二点五亿。
所以国内的股票市场也会因为汇率的高低而影响股价的涨跌。当日圆升值时,日本像丰田汽车具有指标性企业的利润就会下跌,投资者就会认为日本整体景气不佳,连带股票市场也下挫。
如果以日本二○○四年五月到二○○七年八月的周次收盘价为基准,汇兑和日经平均股价的相关系数是○.八九。日圆贬值时,股价上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正向关系,相关系数就是正一;如果日圆升值,股价也上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负向关系,相关系数是负一;如果日圆的升贬和股价的涨跌无关,相关系数就是零。○.八九是一个非常高的概率值,这个数字显示如果日圆继续升值,日本的股票就会下滑。
看到这里,我想一定有读者会想﹁如果外汇行市能够事先预测日圆的升贬,就可以外汇、股票两头赚﹂,在前面的篇幅,我提过一般的投无法预测利资者息的涨跌,汇兑也一样,我认为以个人投资者的水准,也无法预测汇率市场。
当然,财经学家、外汇专家,看了经济的领先指标、市场供需等等资料后,会预测汇兑行市。有准的时候、也有失时候。不过不管所收集的资料有多齐灵的全,汇兑行市也和气象预报一样,只能用概率来预测。
这就是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因为不管是天气或汇兑,由于决定的要因过多,所以只要有一丁点的变数,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因此光凭我们的资料收集能力、判断力,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变数资料。
如果真的有人看了外汇兑数表,就可以直接猜对是升值还是贬值,这个人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据我所知,企业和银行是联合开发了预测外汇兑换率的模型,在统计上也具有某种意义,但是却还不到能够发表论文的水准。如果真的能够开发出这套系统,系统开发者一定能够成为大富翁一辈子不愁吃穿。不过,如果开发者是我的话,我应该不会教别人吧!
因此我所认定的金融素养,并不是看了外币汇兑表,就会测汇能预外涨跌的力。外汇基本上就是以前面提过的﹁随机漫步理论﹂为前提,所以我所认定的金融素养,是在随机漫步理论中,学习如何做资产配置,提高赚钱概率的能力。
我不知道台币以后的走势是升还是贬。就因为不知道,所以只投资以台币计价的商品,或只投资以外币计价的商品都很危险。我认为最稳健的方法就是将自己的资产以适当的比例,分别投资以台币计价及以外币计价的商品,这才符合接下来我还要继续说明的金融素养思考模式。@
摘 自 《钱不要存银行》 商周出版社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