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5月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曾依璇台北1日电)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一幅生动的手绘戏院帆布看板,总能撩拨起人们走进戏院的欲望。随着科技进步,这门手艺逐渐失传,但是63岁的谢森山至今坚守岗位,仍用画笔留下明星影像,吸引观影人潮,也见证台湾近代影史与戏院兴衰。
在中坜市的中源戏院抬头仰望,不论“梅兰芳”或“澳大利亚”,不论电影产地在香港或好莱坞,所有电影看板都是手工彩绘,特别引人注目。
“没有看板,戏院就不像戏院了”,这是戏院老板的一点自傲与坚持。首轮戏院的帆布看板是电影公司大量印制提供,可压低成本,但是到了二轮戏院就只能用电影海报;幸好有了戏院老板的坚持,才为这门技艺留下了舞台。
谢森山拿出1964年、他18岁时拍摄的黑白照片,回忆他初学手绘看板的年代。他说,年轻时从台北学手艺回来,那时还很少有广告社,中坜的7家戏院电影看板多数是他绘制,那是国片的全盛时期。后来戏院渐渐没落、减少,也改用电脑喷画帆布看板,画电影看板的需求就少了,“近10年几乎都没有人画了”。
国片全盛时期,谢森山的竞争来自同业;国片没落后,谢森山的竞争对手是遗忘与失传。
谢森山也曾收过学徒,但戏院没落后,学徒都改行了。他说,10个学徒中约只有2个能学成,毕竟画画不像木工,木板切多长、多少角度都有固定数字,绘画却没有固定模式,“今天林青霞、明天成龙”,画得要像、要看得出来是明星,也不容易。
绘制看板已超过40年的谢森山不是没想过休息,几年前原本就要退休,自家广告社的招牌都拿了下来,但他最快1天可画3、4幅7乘12平方台尺帆布的手艺,戏院老板极为欣赏,也让谢森山坚持至今。
谢森山说,他比较喜欢画战争片,色彩丰富、场面热闹,也偏好画鼻子大、皱纹多的西方人,画起来较立体;东方影星的五官较不凸出,且大家都很熟悉他们的脸孔,一点点不像就不行,而古装头饰、发型、服装更考验画家的功力。
相较电影海报的整齐划一,谢森山的手绘电影看板反倒更贴近电影的艺术本质。
拿着画笔受访的谢森山表示,虽是照着电影海报绘图,不过,有时受限帆布尺寸或其他因素,他也会调整构图。以“赤壁:决战天下”一片为例,海报上有5个主角,谢森山为迁就帆布尺寸,就只画了梁朝伟、金城武和林志玲。
他说,电脑喷画看板虽然百分之百像,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手绘看板的感觉,放在一起比较,色彩、亮度、立体感,都是手绘看板占上风。
谢森山的努力与坚持,也曾留下许多有趣回忆。
有一次,他画了李安执导的“断背山”,帆布挂上后,一名加拿大人经过戏院被看板吸引,就询问戏院,电影下档后能否让他将看板带回加拿大,后来确也如愿以偿。“当时心里觉得有人欣赏也不错”,谢森山说。
去年“海角七号”刮起国片旋风,在谢森山的彩色世界里,也能感受到这股风潮。他说,他接到的看板订单,8成是洋片,去年开始才有比较多的国片。
在台湾的各个角落,总有一群“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他们默默尽自己的一分心力,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谢森山,一个爱画画的画家,一个爱画电影看板的画家,让电影艺术,增添了令人难忘的色彩。980501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www.cna.com.tw/TW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