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梅荪:台上躬亲为民 台下任由评说(中)

——紫阳四周年祭

人气 1
标签: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月20日讯】紫阳峰上紫阳亭

在紫阳的书桌上,摆放着两个镜框,分别镶嵌着“紫阳亭”和“紫阳峰”相片。这是在1983年,紫阳总理率湘、贵、川负责人毛致用、王朝闻、杨析宗深入考察三省贫困地区,沿着人烟稀少的崎岖山路,来到某贫困县牧场,察看刚引进的新西兰良种牛羊,并给予大力支持。在这刚开始建的牧场里,条件很差,没有床,紫阳就睡在临时拼凑的桌子上过夜,高寒山区,潮湿阴冷,用电炉取暖,同行的似有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

如今,那里的良种牛羊成群,人们富裕了,把紫阳到过的那个山,命名为“紫阳峰”,在山顶上建起“紫阳亭”。两年前,当地农民把“紫阳亭”和“紫阳峰”相片和自产的奶制品千里迢迢送来紫阳书房,以告慰紫阳在天之灵。


紫阳峰黑色石碑和山顶的紫阳亭。

紫阳峰黑色石碑和紫阳亭。

河南老乡为紫阳送冥币

中午11时正,在紫阳书房门外,从河南省滑县桑村乡赵庄来的紫阳的晚辈侄孙十来位,按其风俗习惯在这个时辰,点燃一盆金箔元宝纸钱,有几位自言自语道:“老爷子,咱给你送钱来啦!怕你在天上缺钱花呀!”金色的元宝在熊熊火焰中化作一缕青烟升起。有人感慨道:“老爷子这辈子也没有花过这么多钱啊!”

赵二军和用棍拨火的崔学武(紫阳的炊事员)重复着这句话,大家爽朗地笑了。这笑声,是对紫阳为官清廉,置个人得失于度外的自豪。

晚上在回家路上,摄影记者老吴说,不久前到赵庄采访,那里很穷,紫阳的兄弟姐妹和侄孙晚辈都是普通农民。紫阳在位时没有帮助滑县发展经济,也没有格外关照河南省。

“要吃粮,找紫阳”的故事

当晚,四川的朋友彭伟来电话向我说起:川西平原一年两熟,沃野千里,上世纪70年代初,省领导人瞎指挥,改为一年三熟(两季水稻、一季小麦),造成连年大面积减产和歉收,出现粮食紧缺,人们吃不上饭的严重局面。1975年底,新任四川省委书记的紫阳深入农村,来到灌县(现为都江堰市)中兴公社革命十队。当时,彭伟是在此村蹲点的县委工作人员,由县委书记柴金山向紫阳如实反映三三关九,不如二五一十,即一年三熟,不如两熟的道理。紫阳又走访了不少村庄,多方听取农民意见,回到省里立即召集全省会议,采取措施,及时恢复一年两熟的传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正常,且稳产高产,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是“要吃粮,找紫阳”中的一个小故事。

彭伟认为,紫阳一贯深入群众,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实事求是的作风,这与他在1989年5月19日凌晨4时到天安门广场,走进群众,看望学生,热泪盈眶,坚持要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出动军队镇压学生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功过是非任由评说

下午2时半,紫阳的秘书李树桥抬着沉甸甸的花篮来到紫阳书房,白色缎带上写着:“纪念紫阳同志四周年忌辰,白美清、李树桥敬挽。”他俩每年都来献上大花篮,今年白美清(紫阳的秘书)因病未能前来。

我与李树桥聊起紫阳的身后事。我说:“不久前读了《也谈赵紫阳与马洪的关系——与马雅女士商榷》1,您以亲身经历澄清事实,回应《马洪和赵紫阳在改革中的一合一分》2文中的不实论述,很有说服力,还原历史,让世人看清事实真相。”

马洪之女马雅把市场经济改革的功劳简单的归功于其父的理论探索,抹杀紫阳在政策制定和推动中的作用,读之如鲠在喉。她写道:“爸爸作为赵紫阳的智囊之一,1984年赵采纳了爸爸的建议,稳定了时局。1988年,赵未能采纳爸爸的建议,这对1989年经济、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李树桥说:“经济决策不是像马雅讲得那么简单。紫阳要听取各方学者专家包括年老的、年轻的意见,还要听取中央各部门、各地方领导与群众的意见,依靠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集体决策,哪能只听一个人的?我在紫阳身边工作,深感马雅的说法难以成立。”

当时,我在中南海工作,熟悉那里的工作情况和决策过程。李树桥为人朴实,治学严谨,事实求是,使人信服。

在“六四”事件中,不少人说了违心话。时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的马洪就把本中心刚开始研究的“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紫阳要搞资本主义复辟的实例来加以批判,以取悦新的领导人,迎合当时已停滞并后退的新政策。李树桥在文中尚未提及此事,对马洪的论述留有余地。据说,马洪是唯一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公开点名批判紫阳的部长级领导人。

人无完人,紫阳如有错误,当然可以批评指正,无论其在台上还是台下,都要有事实根据,充分说理;不能莫须有,无限上纲上线。要尊重客观事实,才能对得起社会。

有几位身居要职的老同志对紫阳的下台持保留态度,结果却备受冷遇,被淡出官场和政坛,有的还被免职。

我问王雁南是否读过此文。她不以为然道:“父亲曾说,一些关系密切的下属,极力撇清关系,划清界线,是可以理解的。”


紫阳的秘书李树桥每年祭日来紫阳书房祭奠。

历史是人民写的

上午11时20分,每年祭日来此的杜导正(87岁,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1937年参加革命,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六四”以后被免职)捧着鲜花来了。他留言写道:

时间越久,积淀越深。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邓小平、胡耀邦和你的历史功绩。刘少奇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是真理。
——杜导正,你的老下级、老朋友率杜小雷等众子女及老伴续志先、炎黄春秋杂志社全体同仁敬祭
——杜导正并代萧洪达地下老下级来祭奠你——时代伟人!这种怀念是永恒的!
(注:萧洪达,1939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广东省委常委,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中纪委副书记,已故)


杜导正在紫阳书房留言,后为赵五军。


杜导正留言手书。


一位女士在紫阳像前振振有词,深深鞠躬。就我所问,获悉她代表未能前来的儿子鞠躬,其子当年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学生运动。她写道:“赵总书记:如果1989年那场伟大的全民反腐败斗争不被镇压的话,当今的官场腐败也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百姓愤怒!无奈!”

紫阳书房留言簿被各种字体填满:

赵总书记:您好!
当年段祺瑞用枪口对付学生,当年邓小平用坦克碾压学生。只有您,在面对学生和市民的时候热泪盈眶,说:“你们还年轻。”只有您,心里装的是人民群众。
——热爱您的人民:王冰、余承会、李忠英(外地访民)
浩气长存,英明流芳。六四惨案,必将清算。
民主宪政,指日可待。告慰英灵,民心所向。
——李金城

图5,访民留言手书。

清廉高洁,人民公仆。
——“六四”伤残人齐志勇并代胡佳、金燕

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为了不忍杀害人民而主动请辞的最高领导人,唯紫阳先生!我们亏欠紫阳先生及家人太多,这笔极为罕见的精神财富永远存活在中国人心中。
——赵昕、李海、李金平(“六四”学生)

紫阳先生:
我每日都在怀念你。在我心中紫阳书室是北京最重要的地方。日后国家下半旗一个月也不能弥补对你之不公。
挺原则勇有坚持,抛宝座义无反顾。
——赵顺源、李惠霞敬挽(香港市民)

敬爱的总书记:广东人民不会忘记您老人家,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珠海市民陈风强

中国的良心,世纪的伟人。
——张海宁(北京市民)
一夜秋风狂催祖竹,三更冰露泪冻孙兰。
——赵濮(老家赵庄孙辈)

求解放,求真理,求进步,一生不变始终如一。
赵紫阳叔叔蒙难二十年,去世四周年祭。
——刘清

上海的一位大学生给王雁南来信说:“我生于1988年,没有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风风雨雨,但从网上有限的材料里了解到中共当局不愿公开“六四”真相,知道赵紫阳先生的为人、为事。1月17日是赵紫阳先生4周年祭日,向这位伟大的改革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他写道:“紫阳先生没有做错,当局仍不敢正视他的功绩,但人民不会忘记他。我钦佩“天安门母亲”20年来的执著与抗争,她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苦难。向这些伟大的母亲们致敬!向不畏权势,勇于说出真相的普通民众致敬!有人说,赵紫阳先生的逝世,带走了中国的希望,但是,历史的车轮是不会逆转的。”

代朋友向紫阳像鞠躬致意

我向一些朋友发出手机短信,告知紫阳四周年忌日,立即收到不少回复。其中有:

——啊!四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要吃粮,找紫阳”的时代,代我们四川人民问候紫阳家人阁家安康。(黄绍甫,85岁成都人,曾赴印缅抗日远征军老战士)

——紫气西去余香犹存,阳晖北照普世同光。紫阳先贤仙逝四周年祭。(王均,原人民日报记者)

——代问紫阳全家幸福安康,历史和人民会永远铭记紫阳!(赵岩,原中国改革杂志记者)

——1989年以后的紫阳,对外的唯一职务是高尔夫球协会会长。他无法再施展其政治抱负,这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国家的悲剧?(徐明,上海港区职员)

转载《新世纪》(//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反右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俞梅荪
俞梅荪:失地农民浴血抗争 汕尾电厂陷入危机
俞梅荪:漫天大雪祭英灵
俞梅荪:林昭就义四十周年祭 北大反右危害今犹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