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趁着天气转好,开车前往汐止姜子寮免费洗车。回程,绕往汐止市区,顺道去参观汐止车站附近的忠顺庙及苏家古厝。
上次造访汐止老街时,已参观这些景点。而时光匆匆,这已是四年前的事了。当时汐止市区主要的干道大同路(纵贯公路)正在拓宽,纵贯铁路汐止段也正在兴建高架工程;如今马路已变宽,铁路已高架,汐止市区的交通变得顺畅多了。
忠顺庙,原为日据时代的的“汐止神社”。拓宽后的大同路,橘红色的神社鸟居,紧临大马路,更显得醒目。这座鸟居,在拓宽大同路时,曾引起拆或不拆的争论,最终还是决定保留下来。对照4年前的旧照片,鸟居前的神社石桥(神桥)则已被拆除,而鸟居左侧的忠顺庙石碑则被后移至庙前的公园草地上。
汐止神社,建于昭和12年(1937年),当地人称为“能久宫”,祭祀日本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能久亲王是1895年日本接收台湾的部队总指挥官,他率领日本近卫师团自盐寮登陆,一路进军台北城;当时,日军抵达汐止时,能久亲王驻跸于忠顺庙的现址(当时为汐止苏家的房子)。后来,能久亲王在进军南台湾时染病(一说中伏受伤),病殁于台南。
台湾总督府在台湾建立日本神社之时,能久亲王亦被陪祀,奉为神祇,以表彰其平台的功勋;后来,总督府更将能久亲王曾驻跸过的地方,都立碑纪念,并指定为历史遗迹。
汐止神社建立的那一年,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最炽盛的时期,台湾总督府积极推行“皇民化运动”,全台广设神社,并强迫台湾人民改变传统的宗教信仰。于是传统寺庙的中国道教神祇纷纷走避,迁往偏避乡间寺庙,或兼祀奉日本人亦信仰的观世音菩萨等,佛道混合,以躲闪宗教迫害。
台湾光复后,日本神社多遭到破坏或废弃,汐止神社的命运亦如此。神社被拆毁,改建为忠顺庙。昔日神社的石狮及石灯笼则移至忠顺庙前的埕场,做为寺庙装饰。这些日式石灯笼上仍可找到昔日神社的遗迹,例如“昭和十二年”、“昭和十四年”等刻字,以及奉献单位的名称,例如当时煤矿株式会社、信用组合、汐止公学校同窗会等。这些日式的神社遗迹散布在忠顺庙周遭,使得这座寺庙,既带有中国风,又具有日本味,别有一番特殊的风情。
忠顺庙庙檐上方的石匾,有已故副总统陈诚于民国46年(1957年)所题的庙名;公园草地上的忠顺庙石碑,也是陈诚的题字。这座石碑引起我的注意。远远望见它的基座外形,就猜想这有可能是昔日的汐止神社遗迹;走近仔细瞧,果然发现石碑上面还遗留未抹尽的旧字迹。在忠顺的“顺”字上下方,可清楚看见“止”和“神”两个字。
上次来时,记得忠顺庙是供奉武圣关公,或许当时记忆有误,这次发现,原来忠顺庙主祀“保仪大夫”张巡和许远。两人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孤城十个月,以几千名薄弱兵力,力抗十余万叛军,屏障了江淮地区,使唐朝政府粮仓供应无虞。最后两人因孤立无援,城被攻破而壮烈成仁。
事后,河南地区的民众感念其忠烈事迹,立“双忠庙”以祭祀两人,奉张巡为保仪尊王,许远为保仪大夫。而宋朝时,大宋皇帝则追封许远为保仪王,张巡为保仪大夫。因此张巡与许远,都被称为“保仪大夫”。
唐朝末年,当地河南一带的高、张、林三姓家族避战乱而迁往福建的安溪,将祀奉保仪大夫的信仰带往福建,而安溪的移民又将这项民间信仰带至台湾。相传保仪大夫的法力可驱虫除瘟,因此台湾各村庄每年都会迎请保仪大夫出巡绕境,走于各庄田埂,以驱逐害虫。台湾民间昵称保仪大夫为“尪公”,成为台湾农业时代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
离开忠顺庙,我走往汐止车站前的苏家古厝。大同路拓宽时,苏家古厝幸运未被列入拆除的范围。这次重相逢,古厝愈见古朴,回廊优美的拱圈散发出岁月的风采。
汐止昔日曾为基隆河中游商品集散中心,也是淡兰古道的重要大站,市街繁荣,此地不乏钜商富贾及具规模的洋楼豪宅,而如今旧宅大多已拆除,很难得还能看见这如苏厝这么典雅的旧式洋楼。
这几年的汐止,已挥别每遇风灾即淹水的悲情,防洪工程陆续完成,马路已拓宽,铁路已高架,象气日新,市区蓬勃发展。苏家古厝正位于汐止车站前的黄金地段,总不免让人忧心她的未来。汐止老街已看不见老房子了,老街古味荡然无存。苏厝的存在,因此更显得珍贵,实值得地方人士寄予关注。希望这栋老房子有一天能登录为历史建物或古迹,在汐止迈向现代化的同时,也能保存住水返脚的古老记忆。
旅游日期:2007.11.30 (写于2007.12.03)
——本文转载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www.tonyhuang.idv.tw/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