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近期反弹力度较大,与前几次反弹不同,此次反弹已经突破了长期压力线。快达到了我们认为的1.445中线支撑区了,我们认为,能造成美元强劲反弹是因为以下4个原因:
可能的原因
1、美国经济好转一直以来是优于欧元的,当美国的经济数据几乎全面变好时,这时欧元的上涨效应使欧元区也同时面临了贸易难以开展的困境,这时使套息交易的效用一直递减,直至今天开始美元不再走carry trade的模式,而改走基本面的模式,也就是美国经济好,美元就变强,这是第一个可能。
2、从美国失业率和利率走向之间的关系看,升息周期一般都会在失业率稳定并趋于下降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始。这次失业率的下降,无疑大幅提前了市场对美联储的升息预期时间。美国利率期货在失业率资料出炉之后该期货暗示的明年6月联储会议前升息至0.5%的概率,由此前的两成上升至近五成。市场甚至开始预期,下周的美联储有可能提高贴现率水准。这是美元变强的第二个可能性。
3、还有一个促使美元持续反弹的因素,就是多个欧洲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惠誉8日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至BBB+,将其主权信用评级前景评为“负面”。 标准普尔9日将西班牙AA+评级前景由“稳定”下调为“负面”。 穆迪将葡萄牙由“稳定”下调为“负面”。目前来看,欧洲还有英国等多个主要国家面临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风险。如果被下调主权评级的国家继续增加,则美元将 继续受到支撑,大宗商品价格还将受到压制。如果趋势得到缓解,美元可能再次走弱。因此,关注欧洲主权信用评级发展趋势。
4、世界金融局势再度发生我们未知的大变动,使美元大涨。
可能性的推论
我们来一个个看看这4个原因的可能性:
原因1的可能性我看不大,因为要改变美元的carry trade的角色除非主权基金受到重创,否则carry trade的金额只有增速变缓,不太可能变少的。
原因2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是短期的影响而已,因为美国延长财政刺激的时间到明年10月,就已表示美国是不愿意升息的。怎会有这样规模的美元升值。
原因4这个可能性更低,因为利率还没动之前汇率发生大变动这是不合理的。
现在只有第三个原因,虽然我们在前文否定了这个因素,不过笔者因家中有事请假了二天,没想到在这二天中就已把答案告诉大家了,真正使欧元大跌的原因就是主权评等的问题。
美国的阴谋论
这要从何说起呢?我们从今年1月开始说起吧,杜拜、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显然不是今年新近发生的危机,而是随着金融危机后资金链条收紧的“陈年老债”,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在去年、今年或者明年调低主权债评级。但偏挑在现在的时点发布评等消息。
在2009年1月,标准普尔评级公司下调了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的主权信用评 级,并将爱尔兰的信用展望级别从“稳定”下调到“负面”。当时并没有发生大的震荡。但是现在因为杜拜危机点燃投资人避险的情绪(虽然只有400亿美 元)。但是接下来好戏登场了,紧接着的是希腊债务危机。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宣布,降低希腊主权债务和相关银行长期债务的评级水准。12月11日又调降了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等,12月14日调降了墨西哥评级,至此真相大白。原来美国很有可能藉由一连串的信评公布来打压欧元,使欧元大跌的原因原来是美国,而信用评等机构只是美国政府授意的打手而已。
今年9月,惠誉警告说,如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主要经济体的公共债务水准不降低,有可能导致这些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此外,奥地利、卢森堡、纽西兰和瑞士也存在类似风险”,我们的经验是以上这个国家应在惠誉提出警告的半年后才会被调降的,但是杜拜事件后,美国顺水推舟,把希腊,西班牙先给推下水。市场大户发现美国进来搅局于是纷纷离场。才造成欧元大跌的。
结论
如果最近欧元下跌的因素真是主权评等被调降,针对这个因我们又得到二个推论。这二个推论有着炯然不同的结论。
1、非阴谋论:如果真如债信评级机关所论的,美英和主要的欧洲国家都可能发生债务危机,那世界经济必然二次探底,那就不是一国一地的问题。全球资产与货币处于巨大的风险 开口之中,此时美欧等国只有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救市,这对于原油期货等大宗商品价格将产生巨大的支撑作用,直至泡沫大到自然崩溃为止。如果真是这样 那就太可怕了,美元将会有一个可能长达一年左右的走强,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想想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企业有难银行救,银行有难国家救,国家有难谁救?”
2、美国阴谋论:如果是美国授意信评机构做出如此密集时间点的公布,那美国安的是啥心眼呢? 我们知道美国的经济资料在缓慢好转,目前中东与欧洲债务发生震荡,相对能够提振美元的价格,这对于明年美元的债务发行有好处,经过美国一搅局后,一旦全球出现恐慌性的债务风险时,更多的资金会寻求美元避风港。美国就能以更低的利率发债。因此到发债期之前,美国仍会制造债务危机的印象,美元的上升将成为大势 所趋。但在美国发债期过后,美国依然会维持低利率以保障实体经济。美元到时仍会回到贬值的趋势中。@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