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买保险吗?”大多数的人都会说“有”;如果再问:“你买了什么保险?内容是什么?事故不幸发生时,你的保险能照顾你到什么程度?”可能很多人都答不出个所以然。
根据统计指出,大部分民众投保时,不清楚自己买了什么保险,即便知道,也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而已,以致于时常发生买了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保单、或出事时才发现保险根本无法弥补经济上的损失。
以民国89年台湾921大地震来说,罹难者每人平均理赔金额含意外险约只有台币120万元,而更早民国82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受难者平均理赔额相当于新台币1,100万元,是我国人的十倍,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上述的差距,难道是国人缴的保费比别的国家少吗?那也未必,根据统计,台湾民众2007年平均每人保费支出逾新台币8万元;保险渗透度(保费收入除以GDP,指保险产业在一国的重要性)更打败英国和南非,跃居全球第一名。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保险事业发展中心97年的人寿保险业资料,推算被保险人死亡原因分析,每一身故被保险人的给付金额平均才60.9万元,尤其遭第一大死因癌症夺命者,平均死亡给付才56.7万元,而被保险人若是因为意外灾害身故,因为事出突然,家属最需要大笔金钱应急,当然也是保险最应该发挥功能的时候,令人遗憾的是,平均给付也只有67.2万元!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921大地震时的保险理赔,没让国人及保险业者正视这个问题吗?还是问题出在大众投保观念错误、保险业务员应有的招揽态度及保险公司的教育不足和主管机关的漠视等问题上。
根据研究指出,国人最常见的投保问题有:
基本保额不足,却先买储蓄险和投资型保单
储蓄险与投资型保单,因为所缴的保费未来可以拿回来,因此长久以来较受台湾人喜爱。不过,保险最主要的功能是保障,其次才是储蓄或投资,在保费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当然先买保费较低、保障较高的险种,例如无还本的终身寿险、定期寿险、意外险、医疗险等。
以为意外险可以取代寿险保障
寿险和意外险虽然都是身故可以领到保险金,但意外险有很多不理赔项目,且限制一定是“意外”才会理赔,如果是生病而身故等,意外险不会理赔。寿险则不管意外、疾病导致身故,都会理赔,保障范围比意外险大很多。
家长自己没买,却帮小孩买了一堆保单
买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者是父母而不是小孩,万一父母出事,谁来照顾小孩?谁能出钱继续缴小孩的保险费?因此,买保险必须以父母的保障为优先。
听信不肖业务人员的说词,随便就解约
保险一旦解约,不仅可以拿回来的保费要打折计算,保障也会丧失。如果认为原有的保单不适用,可向保险公司申请转换投保险种、附加需要的附约、减额缴清、展期等,不仅不会损失让自己过去所缴纳的保费,还可以让保障更周全,不一定要解约。
以为买了保险,什么都赔
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身体不好或出事时,才想到保险,如果发现自己定期缴保费的保单,竟然不理赔或赔很少,岂不是气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一开始投保时,就要弄清楚自己买了什么,保障范围有哪些、哪些是除外不保事项等。
人情保,买了不符合需求的保单
几乎每一个人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有人在卖保险。但为了人情买了不适合的保单,要承受的可是自己。因此,投保前就要弄清楚保单的权益,根据预算多设计几张保单,甚至从数家保险公司的商品,找出最适合的保单组合。
我们认为:买保险,就是要将自身最重要的风险规划先做好,再来思索储蓄或投资的方向才对。保险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当然希望保费收入愈高愈好,公司本身所承担的风险愈小愈好,因此长久以来,寿险公司不断鼓吹民众购买储蓄险、还本险。
目前大众投保率不断攀升,平均保额却愈来愈低,显示大众知道要去买保险,但却买的不对,保险根本没有发挥真正的功能。对大众而言,应该是保费愈少愈好,所保障的风险愈高愈好,需要的是定期寿险、终身寿险、残废看护保险、意外险,这类纯保障的险种,万一发生事故,保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照顾亲爱的家人。◇(本文作者为信毅保险经纪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兼签署人)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