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诗篇,她的神奇之处在于:这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样,刚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讲太平盛世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反的一面是讲暴政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从汉代开始,《毛诗序》、《郑笺》、孔颖达《正义》、朱熹《集注》等都从正面理解这首诗。而笔者发现,与《诗经》同为五经之一的《春秋左传》却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解释,但好像一直没有被人留意到,也许是因为那么邪恶的暴政古代没有。
笔者对此诗采用分两次赏析的方式与读者分享从诗中读出的内涵。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注释:1.肃肃:孔颖达疏曰:敬也。朱熹注曰:整饬(音赤)貌。旁考《诗经.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毛传:“肃肃,敬也。”以及《诗经.小雅.黍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郑玄笺:“肃肃,严正之貌。”
笔者认为如果从正面的意思来理解此诗,朱熹的注解综合了古代名家的意见,最为准确。本诗“肃肃”的意思:敬慎、严谨而整齐有序。<--ads-->
另外,“肃肃”在古汉语中还有“阴沉;萧瑟;清冷;恐怖”等的意思;笔者将在后面的赏析中用到这个词意。如《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这是“阴沉”的意思。晋.潘岳《寡妇赋》:“墓门兮肃肃,脩陇兮峨峨。”这是“阴森恐怖”的意思。宋.范成大〈寒夜〉诗:“肃肃月浸树,满庭秾李花。”这是“清冷”的意思。清.魏源〈中四明山〉诗之二:“肃肃空明气,时与诸天遇。”这也是“清冷”的意思。
“肃肃”这个词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其他的意思可查《汉典》注释。
2.兔罝(音居):罝,捕鸟兽的网。兔罝即捕兔子的网。孔颖达疏:“《笺》云:‘罝兔之人,鄙贱之事,犹能恭敬,则是贤者众多也。’”在古汉语中,常见将“兔罝”比喻为做卑贱之事的人,如普通的猎人或一般的村民,但这些普通的人又是有才干的贤人。如宋.王安石〈杂咏八首之六〉“兔罝尚好德,况乃公与卿。”这句话的大意是:捕兔的猎人或村民都崇尚道德,何况是朝廷的公卿呢。换一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连普通的猎人或村民都是有才干的贤德之士,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贤者众多也”。
另外,古人还常用“兔罝”来比喻在野的贤人或在朝的贤臣。如宋.毛滂〈坤成节〉:“国步无疆金柱健,官声有道兔罝贤。”
3.椓之丁丁:椓(音卓),椓杙(音易),用锤钉木桩。丁丁(音争),这是象声词,请注意其读音。
4.赳赳武夫:赳赳,威武之意。武夫,指有勇力的人;武人或军人。
5.干(音悍)城:《毛传》:“干,捍也。”捍,音义同“悍”,它是“悍”的古体字。因此,“干城”即“捍城”。在本诗中既有“保卫(的职责)”或“保护”的意思,又有“将帅”之义。在史书中“捍城”一词很常见,如《南齐书.卷二十九》:“史臣曰:公侯捍城,守国之所资也。必须久习兵事,非一战之力。”此处指“将帅”。又如《北史.卷二十三》:“加以受捍城之托,总戎马之权,势力足以勤王,智能足以卫难。”此处指“保卫的职责”。再如《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臣等竭力捍城,籓屏皇家,则陛下垂拱,四海自正矣。”此处指“保卫、捍卫”。
6.施于中逵:施,放置,安放。中逵,中道或道中。《毛传》:“逵,九达之道。”何谓“九达”?在本诗中它也有两个意思,“九达(逵)”当一般“道路”解的时候,西晋.郭璞注曰:“(九达谓)四道交出,复有旁通者。”也就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如果“九达(逵)”引申为道家的“道”时,东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圣人之道其中道乎,是谓九达。”明.黄省曾注:“言圣道无所不达,百家则私蹊曲径而已。”
因此,“肃肃兔罝,施于中逵”如果仅仅将“兔罝”理解成捕兔的网,那么“施于中逵”是指将整齐有序(肃肃)的捕兔的网(兔罝)放置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中央(施于中逵)。
如果“肃肃兔罝,施于中逵”中的“兔罝”是指“贤人”的话,那么“施于中逵”是指这些敬慎严谨(肃肃)的贤人(兔罝),(他们)常居道中(施于中逵)。也就是说贤人的所作所为都合乎道义,或者说是取“中庸之道”。
7.公侯好仇:仇,音义同“逑”,伙伴,助手。公侯的好伙伴、好助手。
孔颖达引述《郑笺》,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怨耦(怨偶,结怨的双方)曰仇。此罝兔之人(贤人),敌国有来侵伐者,可使和好之,亦言贤也。”《郑笺》的意思是,能让结怨的双方和好称为“好仇”;当敌国来侵略我国时,由于我国有贤人,因此他们能让敌国与我国言归于好,打消侵略的念头。
8.中林:林野,野外或林中。在古汉语中,“中林”一词也常被用来比喻贤士的隐居之处,如三国蜀.诸葛亮《宅铭》:“迹逸中林,神凝岩端。”唐.白居易〈及第后忆旧山〉诗:“偶献〈子虚〉登上席,却吟〈招隐〉忆中林。”
9.腹心:比喻贤达之士;他在为国家做事时,与公侯心里或肚子里想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如公侯之腹心。孔颖达疏曰:“解武夫可为腹心之意。由能制断,公侯之腹心;以能制治,己之腹心;臣之倚用,如己腹心。”朱熹注曰:“同心同德之谓。”意思大致相同。
与《诗经》同为五经之一的《春秋左传》却给出了另外一种注解,后文赏析时笔者会谈到。
赏析一:《毛诗.序》曰:〈兔罝〉,后妃之化也。〈关雎〉之化行(教化施行),则莫不好德,贤人众多也。
《毛诗.序》的大意是说,〈兔罝〉这首诗所描述的现象是因为君王后妃的道德教化已遍及天下,特别是天下的老百姓都按照〈关雎〉这首诗所讲述的做人道理去施行的时候,民众都崇尚道德,那么整个国家的贤人众多。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猎人(或乡民)他正在敬慎、严谨地设置着一张张整齐有序的捕兔网,钉木桩发出了“丁丁”的声音。威武的贤士啊,他们是国家的栋梁。
在中国古代,各行各业有严格的分工,朝廷的文官或武将,即使品级很低,也不会去做捕兔的事情。因此,这种事情也就是普通的村民在做。而一个普通的村民,他在做捕兔的事情时都那么的认真和严谨,并且做得那么好(本诗用“肃肃兔罝,椓之丁丁”来形容)。也就是说,整个国家的民众都崇尚道德,都在自己的这个行业做一个好人,都能做好本职工作。这就形成一个社会现象:这个国家的贤人众多。正如《毛诗.序》所说的:“〈关雎〉之化行,则(民众)莫不好德,贤人众多也。”
古人在描述夏、商、周三代初期(夏禹、商汤、周文王)太平盛世时,除了有“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刑措不用”等现象之外,还用了一个词组是“比屋可封”。它的意思是,道德教化遍及四海,整个国家人人都有德行,家家堪受旌表。《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唐.刘知几《史通.疑古》:“尧舜之人,比屋可封。”
我们都听说过“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如果这个国家每一个青年男女都能像木兰那样,谨守孝道,按仁义礼智信去做人,那么这样的国家一定不会有内乱,也没有哪个国家敢来侵略。
因此,《诗经》说:“赳赳武夫,公侯干城”。都是贤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人人都是“赳赳武夫”,都可成为老百姓的捍卫者。孔颖达疏:“言此罝兔之人,有赳赳然威武之德,公侯可任以国守(保卫),令捍城其民(命令他们保护老百姓),使之折冲(制敌取胜或谈判)御难于未然也。谓公侯使之(武夫)与民作捍城也。”
其实当一个国家出现太平盛世的时候,不仅不会有其他国家来侵略。反而会出现万国来朝的繁华景象。比如大唐朝的贞观盛世。
太平盛世时期,国家根本不用养那么多的军队。真是需要抵御外族侵略的时候,临时抽调民兵,人人都会英勇善战。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猎人(或乡民)他正在敬慎、严谨地设置着一张张整齐有序的捕兔网,把它放在岔道的中间。威武的贤士啊,他们是公侯的好助手。
笔者在前面的注释中也讲了,古人常常用“兔罝”来比喻贤人或贤臣。所以这几句诗所表达的内涵是:敬慎严谨的贤人(肃肃兔罝),他能常居道中(施于中逵)。当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如外族侵略等)或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是威武的将帅(赳赳武夫),他是国君或公侯的好助手。
因为“中逵”的表面意思是“九达”或“九衢(繁华的街市)”之道的正中间,而这种道路绝对不可能在野外,而是在繁华的街市。所以“肃肃兔罝,施于中逵”也比喻当这个贤人在朝中为官的时候。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猎人(或乡民)他正在敬慎、严谨地设置着一张张整齐有序的捕兔网,把它放在野外的山林之中。威武的贤士啊,公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心腹。
这几句诗是采用互为因果关系的写法。“肃肃兔罝,施于中林。”是指在野的贤人;因为整个国家贤人众多,所以这里其实是指所有的老百姓。当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能成为“赳赳武夫”,国君或公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心腹一样看待。贤人做的事情,也是公侯心里想做的事情,全国上下同心同德。
请读者注意,此处的“公侯腹心”与现在中共暴政鼓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不是一回事。“公侯腹心”其中的一层意思是:国君、公侯或朝廷官员把天下百姓当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损害一个百姓的利益就如同挖掉自己一小块心头肉那样的难受。这个境界是按照儒家传统的道德礼义修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古今中外,也只有中共这样的暴政才会一边做着残害老百姓的伤天害理的事情,一边高喊“为人民服务”。用一句俗话形容,中共已经到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程度了。
小结:这首诗正面的意思是讲一个国家出现太平盛世时的社会现象,因为国君、公侯或朝廷官员把天下百姓当成了自己心腹,用道德教化民众,使整个国家都是好人,因此全国上下才会同心同德。这种社会由于刑措不用、囹圄常空,所以连员警都没有。
赏析二:《春秋左传.成公十二年》:“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注:文中的“寻常”是数量词。古代八尺为寻;一丈六尺为常。西晋.杜预注:“言争尺丈之地,以相攻伐。”近代文学家杨伯峻注:“寻常意谓尺寸之地。”】
《春秋左传》这段话的大意是:“所以《诗经》说:‘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等大官的捍卫。’因为到暴政出现的时候,诸侯贪婪,侵占欲望已无所顾忌,为争夺尺寸之地而驱赶百姓致于死亡,收买他的武士,作为自己的心腹、股肱、爪牙(来残害百姓)。所以《诗经》说:‘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的心腹。’太平盛世的时候,那么公侯就能做为百姓的捍卫,而控制他的心腹。到暴政的时候,就反过来。”
看了《春秋左传》对《诗经》解读的这段话,我想可能有读者会发出惊叹声,因为这段话活脱脱就是现今中共暴政的真实写照,中共暴政搞强制拆迁害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啊(争寻常以尽其民)。中国古代找不到这样的先例。这就是为什么从汉代以后,这么多古经文学家都看到了《春秋左传》的这段话,但却没有在《诗经》的注释中把它讲出来,因为古人根本不相信一个政权会干出这样的事情。
像最近四川成都出现的女民营企业家模范(中共自己评的),为了反抗自家的房屋被暴力拆迁而引火自焚的事情。强拆人家的房屋,逼死人命,中共暴政还要说人家是“违章建筑”,“暴力抗法”,甚至还把死者的家属关押起来。那十几年前人家盖房子的时候怎么不说是“违章建筑”?人家开一个工厂,解决了地方上的就业问题,给国家交税,带动此地的经济繁荣,被评为模范的时候怎么不说人家是“违章建筑”?等到这个地方的地价升值了,中共的官员想占为己有了,怎么就变成了“违章建筑”?这一类的事情在中国大陆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
中国大陆的民众,包括体制内的官员,都应该清醒了。中共这个恶党,它今天要利用你的时候,它可以把你评为模范,给你一点从百姓那里掠夺来的民膏民脂;等到它认为你的价值利用完了,它就要用残忍的手段从你的手上掠夺财物。有兴趣的读者可查一查《春秋左传》的原文,笔者的译文一点都没有添油加醋。其实何止是这些呢,中共的罪行罄竹难书。
下面我们来看看〈兔罝〉这首诗的反面意思说的是什么;或者说出现暴政的时候,那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暴政的时候,老百姓都被当作兔子或猪羊那样掠夺和宰杀。“兔罝”原意捕兔的网,这里比喻为监狱或其他监禁人的场所。“肃肃兔罝”也就成了“阴森恐怖的监狱”。 “椓之丁丁”使人想起了“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句话,也就是邪恶的暴政准备了各种残忍的手段要掠夺和宰杀民众。“赳赳武夫”――凶恶的暴政的爪牙。“公侯干城”――他们捍卫的是暴政及其大官的利益。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逵”为“九达”或“九衢”,表示繁华的街市。“中逵”即在繁华的城市中。仇,《郑笺》云:“怨耦曰仇。”所以,“好仇”在这里变成了“喜好(结)怨仇”
上面四句的大意是:阴森恐怖的监狱,设在了繁华的城市中。那些凶残的暴政的爪牙,他们以给暴政中的高官充当打手为乐,坏事干尽;使老百姓怨声载道。
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时期,从上到下都是好人,因此刑法放置不用了(刑措不用),监狱是空的没有犯人(囹圄常空),社会上也不需要员警。而现今的中国大陆,每一个大城市都有监狱、看守所及其它关押人的地方,其中看守所是最多的。中共高官还一度以设立亚洲最大的监狱和看守所为荣。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中林”本意是“野外的林中”,这里比喻为边远的地区或边疆。
上面的四句大意是:阴森恐怖的监狱,设在了边远山区或边疆。那些凶残的暴政的爪牙,暴政叫他们干啥就干啥。
小结:从〈兔罝〉的这首诗的反面意思中我们也可看出,一个国家如果出现了暴政,那个国家就如同一个大的监狱,全国人民都被当成了犯人对待。暴政及其高官就如同监狱的监狱长和各个级别的看守一样。它们不仅残杀犯人,它们内部之间为了争权夺势也互相残杀。全国人民以及暴政的官员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现今的中国大陆,普通百姓很多人想尽办法出国定居,甚至冒生命危险偷渡,也不想留在国内。包括暴政体制中的高官及其家属,也要利用权利拿一本外国护照,给自己留条后路。因为大家都心照不宣,中国大陆目前就是一所大监狱,中共暴政劫持并迫害着所有的中国人。
辞汇运用:〈兔罝〉这首诗中的辞汇,笔者在注释中基本上都说明了,因此就不再特别举例了。
结语:〈兔罝〉这首诗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一首诗居然蕴藏了正反两方面的、截然不同的意思。其实古今中外有很多预言都预示了现在社会将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人们不相信的、视为“迷信”的事情,有很多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可是当那一切出现的时候,现在人们的选择都会决定了他/她将来要面临的结果;是好是坏都出自现在人们一念之间的选择。@*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