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赏析
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他自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次韵子由论书》)。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洞庭春色赋》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中山松醪赋》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
《洞庭春色赋》(文)作于公元1091年冬,《中山松醪赋》(文)作于公元1093年,均为苏轼晚年作品。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此时的苏轼笔墨更为硕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乾隆皇帝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明末清初书画家、鉴赏家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转载自正见网 (//www.dajiyuan.com)
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