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存最古老的“乩笔”
昔日,大户人家皆拥有家族专用之乩笔,本件系宜兰冬山太和游家大厝早期所使用的乩笔,留传至今,应是台湾现存最古老的一支,特别感谢游林含笑女士捐出至宝,让大家有幸目睹。
《说文解字》许注:“乩,从口卜,卜以问疑也。”旧时占卜,置丁字形木架,悬木如锥在直端,名为“乩”;承以沙盘,由两人扶其两端,依术延神至,则锥自动画沙成文字,或与人诗词唱和,或示人吉凶休咎,或为人开药方治病,事毕,神退,锥亦不动,此法谓之“扶乩”。
民间所谓“乩童”,即卜以问疑之童子。乩童“关童乩”使神灵附身之方法多种,或凭一己之力,或藉法师之力,或藉神轿之力,或藉炉香之力……等等,当然亦可藉乩笔使其“起乩”,闽语谓“起童”。
昔日,每遇家宅不安,或家人久病不愈等重大事故时,则请乩童至家中“起童”降示神谕。所延请之神明,或由病家至地方庙宇请回,或由乩童延请所奉祀之神,供于厅堂供桌之家神旁。作法时,先铺米糠或细沙于八仙桌上,“桌头”于一旁边燃烧金纸,边口念咒语,祈求神灵附身于乩童,乩童则推动手中乩笔,等待神灵附身。逮“起童”后,乩童手中之乩笔即疯狂摇摆跳动,于米糠或细沙上出示乩字,尔后由“桌头”判读,示人吉凶。若须开药方或书符咒,则附毛笔于乩笔之首,随之转动,绘乩字于金纸上。
此外,清中叶传入台湾之“扶鸾会”或称“扶乩会”,本为士大夫、文人间之游艺活动,至清末,转化为以“扶鸾”为主要宗教仪式之鸾堂,以宣扬儒家圣道、施药开方为任。其扶鸾仪式,系由正鸾生经请鸾仪式后,藉神灵附身推动乩笔书于沙盘上,旁有唱鸾生报读,录鸾生录成鸾文,鸾文累集成鸾书,用以宣讲教化百姓。因之,日人亦称其为“降笔会”。
扶乩仪式,乩童与鸾堂皆有,然旧时鸾堂以宣扬儒家道德教化、实践善行为目的,与巫觋之风俗,不可混为一谈。
本文转载 台湾文化园区部落格://blog.nownews.com/taiwanox/
图文版权归台湾文化园区所有,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