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来维也纳要看两样东西,维也纳森林和多瑙河。大概源于施特劳斯的两首曲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蓝色多瑙河》吧。有朋友这两个地方都去了,回来告诉我们:很失望,维也纳的森林不像森林,多瑙河也不是蓝色的……
人都这样,在生活中会逐渐形成许多观念,这些观念几乎成了人思维的主导。比如,我们听说有首曲子叫《蓝色多瑙河》,就以为多瑙河是蓝的;听说维也纳有森林,就以为维也纳的森林像热带雨林那样茂密。一旦发现现实与观念不一样,就变得失望,觉得现实有问题。其实,有问题的是人自己,而非现实。
多瑙河的颜色自然是变化的,有时候可能并不呈现蓝色,但这并不影响多瑙河是蓝色时的美丽。我也去看过多瑙河,那时多瑙河的确是蓝色的。于是告诉朋友说,她没见到蓝色的多瑙河,并不代表多瑙河永远不是蓝色。朋友惊异地说不可能。于是继续和她开玩笑说,实在不信就守在多瑙河边,看它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如何变化的。朋友也笑,知道那并不现实。
至于维也纳的森林,我们也去看了,发现没有像朋友说的那样令人失望。的确,维也纳的森林没有热带雨林那样雄伟茂密,但维也纳森林有自己的美。当初,给施特劳斯灵感的,也许并不是维也纳森林的壮观,而是其小巧玲珑静谧的美。回来后,告诉朋友,说:我们并没有觉得维也纳森林如何让人失望,反倒觉得它非常美,你觉得失望是因为想到“森林”吧,而维也纳森林的英文名字是“woods”,没有声称自己是森林,所以这里面也有翻译的错。
由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让观念先入为主。许多观念本身就是错的,如果我们让观念做了主导,可能会错过很多美丽。观念包括我们平时耳闻目睹所接收的资讯,比如我们在国内看的“新闻联播”之类的。专制国家的很多宣传都是功利性的,是想控制老百姓的意志,以实现所谓的保护国家利益之类的目的。我们要做明白人,就不要让观念轻易入主,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也许看到的世界就很不一样。@*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