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宠其上,若云兴霞蔚。”这是晋代顾恺之盛赞会稽山川之美的诗句。
古城绍兴地处江南丘陵水乡地带,南屏会稽山,北濒钱塘江,西连杭州市,东接宁波港,自古山清水秀,丘陵如画,群峰如屏,平原如绣,水网交织,如身临其境,宛若“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
绍兴历史悠久,古时大禹治水功成之日,在这里会贤臣,稽功德,于是有了会稽的地名,大禹死后葬在会稽,现存有大禹陵等18处遗迹。会稽的水清明如镜,于是这里又有了鉴湖之称,“稽山镜水”便成了绍兴的诠释。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越国都城。秦时郡县天下,置会稽郡,后来又经过多次更名,直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升为绍兴府,才有绍兴之名。
漂在水上的城市
绍兴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大街小巷,溪流纵横。城中水巷交叉,街临水而建,城因水而兴。沿着一条水巷缓缓前行,两岸庭院深深,不远处又传来阵阵闹市的喧哗,一条条交织的水街,千百年来将绍兴城连贯起来,孕育着古老的水乡文化风情。
“乌篷船”是绍兴特有的一种小船,船身修长轻盈,船篷乌黑,艄公头戴黑色毡帽,手划着桨,脚踩着橹。坐在乌篷船中,悠悠荡荡,行于水乡河道之间,穿桥过巷,河道或宽或窄,堤岸或远或近,山野和村落时隐时显,真可谓:“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
“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因为水网纵横,绍兴自然多桥,自古有“桥乡”之称。绍兴的桥多以青石构造,有4,000余座,或作拱形,或作梁式,或两者结合,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为已是旖旎水乡的绍兴增添了更多的韵味。其中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重建于南宋宝佑四年的“八字桥”最为独特,此桥地处在三街三河的交错点上,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用两座单孔石桥相交组合成八字桥,将东、北、南三面陆地联结在一起,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
人在镜中 舟行画里
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相传东汉永和年间,会稽太守马臻疏引山阴、会稽两县的36源之水为湖,东至曹娥江,西至浦阳江,长约127里,面积约206平方公里,可溉田九千余顷,四方百姓享其利甚巨。由此可想当年鉴湖之宽阔,所以有“鉴湖八百里”的俗语。
后人感念马臻之功,为其建墓立庙,现位于鉴湖东跨湖桥下,墓碑上刻有“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墓东侧是马太守庙,建于唐代,现存大殿为清代所建。
鉴湖烟波浩淼,风光如画,远处青山如黛,湖上堤桥随设,渔舟时见,水清如镜,碧波映照,泛舟其中,仿佛“人在镜中,舟行画里。”无怪乎东晋王羲之说这里是“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鉴湖是宋代文人陆游的故里,“快阁”遗址当时为陆游中年时赋诗读书处,所谓“故里三山”是指行宫山、韩家山、石堰山三座小山之间的临湖小村。陆游晚年闲居于此,吟诗作文,陶醉于鉴湖的山光水色之中。
文物之邦 人文荟萃
悠久的历史使得绍兴拥有众多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文物之邦”。早在河姆渡时代,绍兴已有了纺织文化,大禹时代,绍兴的丝绸已经成了贡品,越王勾践称霸以后,纺织业获得巨大发展,昌盛一时,以后历朝历代,绍兴出产了众多的纺织珍品。
绍兴又是“黄酒”的故乡,就有悠久的酿酒历史。据说大禹时绍兴就有米酒,到春秋时期已很普及。唐代绍兴有醉乡之称;宋代已被形容为“城中酒垆千百所”。绍兴黄酒是越陈的酒越香,芳香醇烈。
绍兴镜水稽山,钟灵毓秀,吸引了历史上众多的名人雅士,也留下了流传多年的逸闻韵事和历历可寻的历史遗迹:会稽山麓巍峨的大禹陵、龙山脚下苍劲的越王台、勾践冶金铸剑的若那溪、秦王东巡望海的秦望山、王羲之的别业戒珠寺、为卖扇老妪书扇的题扇桥、兰亭修楔的流觞曲水、陆游悲吟《钗头凤》的沈园池台、徐渭的青藤书屋,令人凭古悼今,流连忘返,使得小小的古城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犹如绍兴的黄酒,韵味悠长。@*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