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老婆、孩子回中坜娘家,于是顺道独自前往新竹市探访古迹。本想从中坜搭火车至新竹,不过抵达中坜时,已快接近中午;再换搭火车,恐怕参观古迹会时间不足,于是直接开车至新竹市。
新竹市的古迹多集于火车站前大约1公里的半圆内,大约是昔日竹堑城所涵盖的范围,因为古迹很集中,所以适合采用步行的方式来游览古迹。尤其是这个季节,秋日凉爽,新竹又多风,市区空气不像台北那么污浊,走在新竹街头,感觉很舒适。
我停车于新竹市政府后方的府后街停车场,从这里出发,展开今天的古迹之旅。新竹市文化局的网站对于新竹市的各个古迹有详尽的介绍(注1),参考网站的资料,然后按图索骥,实地走访这些古迹。
第一站:新竹市役所(市定古迹)
日据时代大正9年(1920年)日本政府在台湾进行另一次的行政区域调整。新设的“新竹州”包括了现在的桃竹苗地区,新竹市最初改称“新竹街”,后来升格为新竹市,“新竹街役场”也改称为“新竹市役所”。“市役所”相当于“市政府”,是当时新竹市的办公厅舍。
新竹市役所完工于大正14年(1925年),带有浓厚的英国维多利亚风格,以红砖砌造而成,长方形的建筑主体。入口突出的拱门门廊,则采水泥及白灰建造,仿石材的拱门,拥有罗马式殿堂的风格,门廊石柱装饰横条纹,以衬托出稳重的感觉。拱门中央的上方则有拱心石和穗状花草环,宛如一把火炬,则具有权威的象征。
拱门两侧的石柱上方,则有着希腊罗马建筑中常见的罂粟花图案;罂粟花底下有七个连环相扣的垂带,象征着“共襄盛举”的意义。这种注重建筑物装饰的风格,正是大正时期所流行“样式建筑”的特色之一。
第二站:竹堑城护城河
新竹市役所附近,相互平行的府后街与文化街,两街之间包夹着一条圳沟,即是昔日竹堑城的护城河,这是目前全台湾仅存的护城河,目前已辟建为亲水公园,河岸有步道及游憩设施。
我沿着护城河岸边的人行步道散步前行。虽然河里的水质及清澈度无法与山林自然小溪相比,但可看见不少鱼群悠游,大多是对环境适应力强的吴郭鱼。河水里也放养了一些水鸭。有了鱼群活动,自然吸引鸟类前来觅食。白鹭鸶伫立水中石块,耐心地静待良机。我刚好看见一只夜鹭以敏捷的身手,才一瞬间,鸟嘴便从水里叨住一条小鱼,然后振翅飞躲至附近的桥下,去享受这顿美食。新竹的市区内竟有这么一条生机盎然的河流及亲水空间,令人感到惊喜欣喜。
沿着护城河前行,不久就抵达昔日竹堑城仅存的一座城门-迎曦门。在抵达迎曦门之前,在护城河外围的文化街旁有一个县定古迹,那是日据时期的新竹州图书馆。
第三站:新竹州图书馆(市定古迹)
位于文化街8号的新竹州图书馆(前身为“新竹街图书馆”),前庭与文化街有围墙相隔,庭内林木森然,因此走在文化街上并不容易注意到这栋建物。直到走入之后,才惊艳于她的典雅。
新竹州图书馆当年是为了纪念大正12年(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访问新竹而筹款兴建,完工于大正14年(1925年) 。这栋新竹州图书馆目前属于新光人寿保险公司所有。
竹州图书馆建筑风格简洁,方正稳重,已渐渐摆脱大正初期“样式建筑”追求华丽的风格。水泥及洗石子取代了传统的红砖。立面的柱子加宽,做成仿石的感觉,并以砖形的横条纹做为装饰,使建物看起来更为稳重,柱头上则有象征着日本帝国的徽章装饰。二楼采内缩,留出阳台,阳台以罗马式的短柱支撑屋梁,增添下层立面稳固的对比感。
这种建筑风格属于“折衷建筑”,既保有了古典“样式建筑”的元素,同时建筑的外貌已具备了现代建筑的特色,线条简洁,注重实用,而不刻意追求繁复华丽的装饰。
第四站:竹堑城迎曦门(国定古迹)
沿着护城河畔走往东门,抵达东门圆环时,这里的护城河已改建为地下道,做为“河道艺廊”。地下道的两侧墙壁有竹堑建城历史及今昔的导览简介。穿过廊道,拾阶而上,便来到圆环的中心点,也就是昔日竹堑城东门“迎曦门”的所在地。
新竹市,旧称“竹堑”,是昔日淡水厅的厅治所在地。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进行台湾地区行政调整,在台湾中部新增“彰化县”,北部则新设“淡水厅”。淡水厅的范围分布极广,从大甲溪以北,延伸至今日台北县贡寮的远望坑,涵盖了今日整个的北台湾,而厅治就设于竹堑。
淡水厅成立之后,因竹堑地区还相当落后,因此厅署仍设于彰化。雍正11年(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以莿竹圜植为城,初步建立了竹堑城的雏形。竹堑城可说是北台湾最早建城的城市,然而当时厅署仍在彰化,只有设右营守备于竹堑。直到乾隆21年(1756年)淡水同知百锡缙将厅署由彰化移至竹堑;自此之后,竹堑才真正成为北台湾政经文化中心。
随后,或为防乱,或为防“番”,或为防族群之间的械斗,竹堑城陆续有增修补强。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整建,是在道光6年(1826年),当时新竹士绅郑用锡等人奏请改建竹堑城获准,于是年底兴工,于道光9年(1829年)完工。完成后的竹堑城,周围八百六十丈(约2700公尺),高一丈八尺(约5.7公尺),城墙以砖石建造,并建立四座城楼,东西南北门分别为迎曦门、挹爽门、歌薰门、拱辰门,城外则挖掘濠沟做为护城河。总计建城费用耗资15万两。
日据时代,明治34年(1901年)城北大火,焚毁拱辰门,次年,台湾总督府实施都市街道改正,拆掉城墙与城楼,仅保留迎曦门而已。迎曦门的城座以条形花岗石叠砌而成,城门洞为圆拱形;上层的城楼屋顶为歇山重檐式构造,原为木构造建筑,现已改为混凝土造。城门口左侧竖有一座石碑,名为《新建台湾府淡水厅城碑记》 (注2),记载竹堑筑城始末。
竹堑城迎曦门为竹堑城仅存的历史遗迹,昭和11年(1936年)被台湾总督府指定为古迹,现亦已被列为国家二级古迹(国定古迹)。
第五站:新竹专卖局(市定古迹)
接着,我来到座落于东门街与民族路交叉路口的另一个古迹-“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新竹支局”。这栋建筑完工于昭和10年(1935年),由当时总督府专卖局建筑技师梅泽舍次郎所设计,目前成为台湾烟酒公司的新竹营业所。
这1930年代的建筑风格,已看不见大正年代强调繁复华丽装饰的巴洛克风格。水平、简单的线条成为主轴,取代了装饰复杂的古典建筑样式。屋顶平整朴素,没有采圆顶或尖塔等古典设计,窗户以简单的方形长窗为主,无精巧的雕饰,仅维持严谨的对称规则。这种强调装饰简单、水平简洁、对称之美,以及以浅色淡雅的面砖取代传统的深色的红砖及石柱雕饰,是1920年代以后逐渐在西方流行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此时,亦被引进了台湾。
新竹专卖局已走向现代建筑,但仍保留了些许的古典样式建筑的特色。例如建筑物的大门入口,运用了古典样式的元素,以厚重的仿假石衬托出建筑物的庄严气派;石柱上有些微的几何装饰,就是属于古典样式的建筑风格。
“专卖局”是日本殖民台湾时期重要的经济机构,当时日本总督府首先实施鸦片专卖,然后扩及重要的民生用品,如食盐、樟脑、烟酒、石油等。明治34年(1901年),日本殖民政府正式成立“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所谓“专卖”,就是指商品由政府独家销售,禁止民间贩售,政府掌握所有的货源,制定统一价格,由于这些物品都是民生必需品,因此专卖利益丰硕,也成为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
台湾光复后,仍沿袭这项专卖制度,成立了“台湾省专卖局”接收日本时代的专卖局,后来改制为“台湾省烟酒公卖局”,专卖物品逐渐缩减为只剩烟、酒两项。民国91年(2002年),立法院废止专卖条例,这个维持一百年的专卖制度才走入历史。烟酒产销恢复自由市场的机制,“台湾省烟酒公卖局”也改制成为今日的“台湾烟酒公司”。
许多男生在青少年阶段,为了证明自己已是个男人,大概都会偷偷摸摸地与“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发生关系。这吞云吐雾的关系,或维持短暂,或终其一生。而公卖局最畅销的一个香烟品牌,却命名的很不恰当,取名为“长寿”(Long Life)。“长寿”吸多了,寿命可是会减短。
(~待续)
旅游日期:2007.10.19 (写于2007.11.05)
——本文转载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www.tonyhuang.idv.tw/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