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民杰:以学券创新天 各施各法救学子

何民杰

标签: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月21日讯】星期天看港台的《城市论坛》,一班学者校长东拉西扯“标签效应”、“中中英中”、“弹性微调”,讲了一句钟,恍如当今香港教育困局的写照,教育制度中的主角:莘莘学子,在讨论中失了踪。

当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官僚纠缠于教学语言管多少、怎样管、如何改、改多少,其实反映更重要的问题核心,香港教育制度被官僚紧紧管制,再有能力志向的教育人才,都无从发挥,唯有引入学券制度,才能解救如在水深火热中的香港学子。

学生真正需要

记得在我读英文中学的初中日子,年少无知不懂英语的重要,最后落入成绩最差的班级。每当上英文课,老师如何努力都只有几位同学听课,其他科目硬要采用英文课本,同学索性连课本也不带,带了也不揭开,荒唐日子就是这样流过。

什么中中英中,标签不标签,对学生来说根本毫不重要,学生需要的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生需要的是因才施教的课程课节,学生需要的是才德兼具的教学团队,今日的微调方案是不是大手术,我并没有兴趣讨论,但肯定的是,这阵子引发的讨论触不到痒处,帮不了学生。

为什么国际学校的课程就可以自由订定,是因为高官议员的子弟都在那里读书的原故吗?何以资助学校的所有运作都要由上而下,皆由脱离教育现场的官僚去倒模规范?一班多少学生才最有教学效益,官僚知道吗?为什么不可以资优学生在大班,资弱学生在小班?何以要一刀切全港课室都要用同一规矩?外国名牌大学的英文系教授可以教中学吗?可以,不过请从最低薪级点计算人工,还要先读所谓的专业课程。这是为学生拣选最好老师的制度吗?这是让最有能力、最有诚意的教育者服务学生的制度吗?

由家长学生选教学语言

归根究柢,学校的教学语言不应该由官僚去管,官僚也不懂得管,只有将选择权归还给家长和学生,办学者自然在竞争下不断进步,满足公众的期望,替学生打造贴身的教学方式。

起源于美国学券制,是解救当前困局的唯一出路。

早在1779年,著名学者阿当.史密斯(Adam Smith)就提出,家长是决定孩子接受怎么样教育的最佳人选,在1869年的佛蒙特州(Vermont)和1873年的缅因州(Maine),已经推行过有学券形式的“镇付学费”(town tuitioning)计划。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在1955年发表的〈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开启了现代学券近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

引入竞争是关键

学券制的基本理念在于,维持政府对教育津贴的同时,亦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提升教育的质素,让学生接受到最佳的教育服务。而在形式上,政府向家长发出学券,学券金额等于政府每年津贴个别学生的金额。家长则自由地选择合符指定要求的学校,不论政府或私立都可以。最后家长用学券缴付学费,学校收到学券后,凭券向政府索回现金。

在整个学券制运作中,政府的角色减至最小,如同管理餐厅的发牌,只要符合基本的安全和条件就可以办学,办不办得成功,就由公众的选择去汰弱留强,最佳的餐厅让食客大饱口福,最佳的学校就让学生学得最多!

不应由官僚去管

学券制早就证明对提升学生学习有莫大帮助,哈佛大学彼得斯(Peterson)和格林(Greene)两位教授在1996年,对美国密尔沃基市的MPCP 学券计划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这个执行了五年的学券计划,让参加的学生在阅读成绩上提高了3至5个百分点,在数学成绩上更提高了5至12个百分点。

这个实证的结论,不单引起当时五十多个传媒的广泛报道,更让全球各国领袖关注引入学券,让学生得到最佳的教育,巴西、智利、中国、台湾都推行过不同形式的学券计划。当少管教育是全球趋势,而香港却仍然停留于官僚要管多少的问题。

世上根本没有教育理想国,只有各施各法的教育战场,与其继续大镬饭式教育饭盒,不如以学券让学生享用千变万化的教育自助大餐。

--原载:《信报》,2009-01-14
//lionrockhk.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14.html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刘孟奇:花钱买挫折感?
儿童高峰会 教改大哉问
何民杰:最低工资对弱者落井下石
万名德国小学生罢课示威  要求教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