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腰,位于竹坑与直潭之间,这一带的北势溪,昔称“鲤鱼潭”,翡翠水库建成之后,湖面更加广阔,与鹭鸶潭水波连成一系,若勉强要区分彼此,大概只能以北势溪河道曲折处做为分界处。
如果想像鲤鱼潭是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那么潭腰就像是伸向海洋的岬角。若这大海是地中海,则潭腰的地形恰似巴尔干半岛,三面被海水环绕,景色秀丽可人。
然而,潭腰给我的惊喜却不多。当然,这并非鲤鱼潭的景色不如鹭鸶潭或永安的北势溪。景点之间,造访的先后次序不同,又有天候的因素,本难客观持平比较孰优孰劣。或许前两次的造访经验,已熟识这样的山水美景。遇到鲤鱼潭这样山水交融,湖波荡漾的景色,已是理所当然,是预期中的事,所以便少了一份惊艳的感觉。若说鲤鱼潭果真不如鹭鸶潭,这种论断显然是不公允的。
若仅以游客的足迹来看,则鹭鸶潭远不如鲤鱼潭受欢迎。鹭鸶潭幽僻而静谧,与世隔绝,不染尘埃。潭腰社区的“妈祖林水位自动记录站”湖畔,却看见张贴着不少标志警语,提醒游客勿乱丢弃垃圾。这样的怵目标语及岸边随处可见饮料瓶罐,虽然或许并不减损鲤鱼潭的丽质,却不免使旅人的心情蒙尘。
此外,我主观认为鲤鱼潭不如鹭丝潭,天气亦是一个因素。来访潭腰时,天气正闷热,不若前两次阴凉清爽;虽然无碍于赏湖,但静心的效果不如前两次。欣赏湖水碧波,晴空不如烟雨,夏湖不如秋水,下次或许可考虑深秋时节再访潭腰。
旅游日期:2007.09.12 (写于2007.09.18)
【附记】北47乡道沿途寻幽
最近三次走访翡翠水库上游,都是从石碇走北47乡道至北宜公路的小格头,所以也顺道走访沿途一些小景点,附记如下:
◎石碇摸乳巷
北47乡道约0.8K附近,有一个有趣的地名-“摸乳巷”。这地名源自清朝时代,当时小格头、乌涂窟一带的居民前往石碇,必须经过一处岩棱窄巷,须侧身而过。由于岩壁小巷狭窄,往往造成男女身体的接触,彼此相当尴尬,于是这里被戏称为“摸乳巷”,而成为当地的地名。北47乡道辟通后,岩棱已被移开,摸乳巷的地貌已消失,而地名则一直流传下来。这有趣的地名门牌,也成为石碇的另类景点。
◎蓬莱寮古桥古碑
由石碇往北宜公路小格头的方向前行,过溪口桥(北47与北47-1乡道叉路口)之后,不久抵达蓬莱寮,地图标志附近有一“踏布石古迹”。右转叉路,进入蓬莱寮。踏布石的位置应该在“中按桥”旁的“慈父亭”附近,在附近寻找,不见踏布石的踪影,反而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古桥桥墩。
这座桥在“中按桥”更下游处,水泥桥身无特殊之处,但桥墩则明显是日据时代的石砌旧桥,走过桥,发现桥头附近的马路水泥护墙前,立着一座古碑,正是古桥的证据,可惜碑文已漫灭,无法辨读,依稀似有“大正”的字迹,距今约90年历史。
这座桥应是昔日小格头与石碇之间往来的古道。在北47乡道未辟建之前,由石碇往小格头,经过摸乳巷、乌涂窟、蓬莱寮、半路店、崙尾寮,至小格头,从1904年出版的《台湾堡图》,即可发现这条古道的路线,而“摸乳巷”的地名,亦已见诸于《台湾堡图》。
《台湾堡图》上,这附近值得注意的另一条古道是北47乡道的支线“北47-1”,这条乡道是昔日淡兰古道的一段,淡兰古道从石碇经由乌涂窟、四分仔,越岭大格门,进入坪林乡,至湾潭、仁里坂,而至坪林。这段淡兰古道已被公路切割成段段续续,途中仍可看见几座古桥、古碑及古老的土地公庙。这段古道,山界称之为“大格门古道”。
——本文转载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