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郗超义举谢玄
【原文】
郗超(1)与谢玄(2)不善(3)。苻坚(4)将问晋鼎(5),既已狼噬(6)梁、岐(7),又虎视(8)淮阴(9)矣。于时(10)朝议(11)遣玄北讨(12),人间(13)颇有异同(14)之论;唯超曰:“是必济(15)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16)府,见使才皆尽(17);虽履屐(18)之间,亦得其任(19)。以此推之,容(20)必能立勋。”元功(21)既举(22),时人咸叹超之先觉(23),又重(24)其不以爱憎匿(25)善。(《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注释】
(1)郗(音吃)超:字景兴,晋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人。原任桓温参军,后任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等职,曾参与桓温篡晋之谋,是桓温的亲信。
(2)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名相谢安的侄子,东晋名将。谢安为相时,他为广陵相,以御前秦苻坚南侵,后在淝水之战大捷,收复部分失地。
(3)不善:私交不和。
(4)苻(音符)坚:字永固,晋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成县西八十里)氐人,前秦皇帝。在淝水之战被谢玄击溃。
(5)问晋鼎:图谋晋之帝位。“问鼎”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原系指楚庄王问周传国九鼎的轻重,有谋取周室王权的野心;后人就以“问鼎”为谋取政权之意。
(6)狼噬:像狼一样吞噬,比喻侵夺土地。
(7)梁、岐:指冀州。梁,山名,即吕梁山,在今山西省离石县,昔日大禹治水,凿吕梁以通黄河,即是指此,亦称为梁山。岐,山名,即狐岐山,在今山东省介休县。
(8)虎视:像虎一样注视猎物,比喻意图掠夺。
(9)淮阴:泛指淮河以南一带,为东晋王朝要地。
(10)于时:当时。
(11)朝议:朝廷上议论。
(12)北讨:北伐,此处指指挥淝水之战。
(13)人间:朝中众人之间。
(14)异同:异,不同。与下文“爱憎”偏用“憎”字之用法相同。
(15)济:成。
(16)桓宣武:即桓温。字元子,晋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北)人。为晋明帝女婿,由于多次征伐有功,官至大司马,与郗超等人图谋篡位,但未成功而死。谥宣武侯。
(17)使才皆尽:用人做到人尽其才。
(18)履屐(音吕基):履是鞋子。屐是木屐。
(19)任:任用。
(20)容:看来。
(21)元功:辅佐王位的功劳。
(22)举:立。
(23)先觉:事先察觉事理。
(24)重:重视。
(25)匿:隐藏。
【语译参考】
郗超与谢玄私交不睦。苻坚将篡夺晋君的帝位,已经攻占了梁、岐,且下一步准备取下淮阴。当时朝廷讨论想派遣谢玄率军北伐,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只有郗超说:“他必定能完成任务。我以前曾和他在桓宣武府共事过,他让每个人都能发挥长才;虽然如同履、屐之间的小差异,也都能做到适当的任用。由此可推论,他一定能建立大功。”谢玄在立下辅佐帝业的大功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的先见之明,且推崇他不因个人的好恶而隐藏别人的优点。
【研析】
本则故事主要是叙述郗超与谢玄两人的互动情形,虽然他们两人私交不睦,但郗超在朝廷中讨论率师北伐人选时,排除异议,力挺谢玄,并举实例,说明谢玄是最合适的不二人选。郗超表示谢玄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长才,即使差异很小,也能敏锐的发掘,且做适当的任用安排。后来,谢玄果然立下大功,验证了郗超的说法。令人钦佩的是,郗超并未因两人的不合,而隐藏谢玄的才华。郗超这种大公无私,公私分明的作为,相当值得后人学习。
【延伸思考】
1、你曾遇到类似郗超这种大公无私、公私分明作法的人吗?他(她)的实际作法是什么?你个人能不能做得到?
2、团结力量大,许多事情的推动,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整个团队发挥团结精神,人尽其才,才能成功。你从所参加过的团队活动曾体验到哪些道理?请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书目】
1、《新译世说新语》 (三民书局,1996年)
2、《世说新语》(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
转载自:〈正见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