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穴道按摩 足阳明胃经
本专栏从经络循行去了解针灸治病,为什么胃痛针足部的穴位、腰痛针脚的穴位,却取得很好的疗效。甚至于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这些疑问在读者了解了经络循行后,便能一目了然,豁然开通。
现在我们介绍,足阳明胃经之循行: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鼻的两旁开始,上行而左右相交于鼻根部,到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晴明穴相交会,向下沿鼻柱外侧,进入上齿中,回出来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来沿下颔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着下颔角的颊车穴向上行至耳前,穿过颞颔关节,经过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即上关穴),沿着鬓发边际到额前;下行的一支,从大迎穴前方,向下到喉结旁的人迎穴,沿着喉咙,进入锁骨上窝,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归属于胃,联络脾;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循行于胸腹部,经过乳中(即乳头处),挟脐两旁到达腹股沟中央的气冲处,腹内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幽门部起始,向下沿腹腔内到达腹股沟中央的气街处和主干相会合,向下经过大腿前面髀关穴、到达隆起的伏免穴,向下入膑骨,沿着胫骨前外缘,到足背上,进入中趾内侧缝。另有一支脉,在膝下三寸分出,向下到中趾外侧缝。从胫骨外缘下行的主干,在足背部又分出一条支脉,进入大趾内侧端。
足阳明胃经循行所经的部位,有45个穴位,左、右共有90个穴位:
头维穴、下关穴、颊车穴、承泣穴、四白穴、巨穴、地仓穴、大迎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上巨虚,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谿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
足阳明胃经循行的时辰为:早上7时至9时。
《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经多气多血。胃者,脾之腑。”
张介宾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之上口,名曰幽门。”
足阳明胃经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溲溲颤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暗黑。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这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本经所属俞穴亦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㖞、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部(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颤,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从头走到足,历经头面、颈、胸、心、肺、肝、胃、肠、下肢等部位,《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
下面我们介绍五俞穴。《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之俞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足阳明胃经的五俞穴、在五行分属金的“厉兑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满,“内庭穴”五行属水是荥穴主治身热,“陷谷穴”五行属木是俞穴主治体重节痛,“解谿穴”五行属火是经穴主喘咳寒热,“足三里穴”五行属土是合穴主治逆气而泄。足阳经有原穴、足阳明胃经之原穴为“冲阳穴”。《难经》第六十六难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五俞穴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