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属氯化乙烷的衍生物,1873年于奥地利实验室合成,而其杀虫效用却直到1948年才由瑞士化学家穆勒(Paul Hermann Mueller)发现,穆勒也因此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DDT杀虫效果奇佳,而且价格十分低廉,所以二次战后,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及优生保健方面。
在台湾,DDT约于1940年代引进用于农业,至1950年代更大量运用在消灭疟疾病媒蚊上。当时,以火车转牛车,再转肩挑运至各地疟疾流行区或疑似流行区,然后由喷洒队挨家挨户喷洒于墙壁上,而角落、床底等蚊虫偏好栖息之阴暗处,更是喷洒重点。据估计,当时各区平均喷洒一到六次,每次每人平均消耗八十五公克DDT。其中,1956年的喷洒范围最广,几乎涵盖全台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也因此,至1964年底,WHO确定台湾区已根除疟疾,并于隔年颁发WHO正式登录证。
除此计划性大规模喷洒外,当年一般药房或杂货店也可买到一瓶瓶的DDT溶液,每个家庭也都有一支喷雾器。民众十分习惯自行购买回家使用。举凡住家墙壁、阴暗潮湿的角落、牛栏或猪舍等,无一不喷。甚至,许多无法根除的头虱患者,拿它来稀释洗头,效果亦十分显着。
DDT于世界各地大量使用的数十年间,科学家逐渐发觉它的累积性与持久性,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由于DDT在制造过程中和用做杀虫剂时,便直接进入空气中,并藉由直接喷洒或雨水冲刷而进入土壤且流入水中。它具有不溶于水的特性,极易被植物吸收;而水中的DDT也会透过食物链,最后囤积于动物及人体内。连从未使用DDT的爱斯基摩人体内也验出含DDT。不但如此,它还具有亲脂性,极易被脂肪含量高的豆科及花生类植物吸收,也极易累积于人体脂肪内,尤其是母乳,导致婴儿透过母乳吸收了更高含量的DDT。
经科学家研究显示:人类经由食物摄取DDT后,会降低免疫力,损害生殖力,并抑制脾、胸腺及淋巴结生发速率。长期暴露于DDT环境下,会影响肝功能。此外,DDT亦干扰了鸟类荷尔蒙,特别于筑巢和产卵季,将严重影响雏鸟的存活率。
虽然1972年起,美国率先全面禁用DDT类的杀虫剂,台湾地区也因喷洒后猫、鼠与狗的大量死亡,而逐渐拒用。但过去大量使用的后果,至今仍继续冲击着全球的生态环境。
本件喷雾器,正是当年台湾使用DDT的历史证明。
本文转载 台湾文化园区部落格://bloguide.ettoday.com/taiwanox/
图文版权归台湾文化园区所有,请勿复制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