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的建构,社会的组成,起源于人们的群聚、合作与相互依恃。于是贵贱贫富、阶级差别、伦理观念……等等,随着人们的七情六欲掺杂其中而渐渐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使得人际关系越趋复杂,也使得人性更加两极化,贫富越发悬殊。
好逸恶劳、嫌贫爱富是人性的通病。贫穷本身不是罪恶,但却是一把逼人犯罪的利刃,而现实生活的压力,也实在非常可怕,为了求生存,有时即使只为一口饭,也可能会有人铤而走险。幸好,道德礼教的规范与约束,带来了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的命脉于不坠。
所以古时,在一月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都得大扫除,不仅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而且还要将住在家中的穷神送出门去。我们由唐朝的姚合(公元775→855年),以“晦日送穷”所写的三首五言绝句中可以得知。
(一)年年到此日 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 无人不送穷 (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都在街上洒酒,然后膜拜一番。看上去,没有一家不在送穷。)
(二)送穷穷不去 相泥欲为何 今日官家宅 淹留又几时 (要送穷神走,可是穷神偏不肯离去,竟赖在这里和我纠缠,不知居心何在?今天穷神所赖的地方,只是穷官家的破房子,看他又能逗留到几时。)
(三)古人皆恨别 此别恨消魂 只是空相送 年年不出门 (古人都不喜欢别离,而与穷神分道扬镳,却是令人极其愉快的事。岂知我们在此送穷神,都是空忙一场,穷神年年都不曾迈出大门一步。)
而儒家则提倡“君子忧道不忧贫”,以“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面对。孔子到陈国时,因吴国伐陈,就南游楚国。至蔡地被围,粮食断绝。随行的弟子,有的因饥饿而病倒,已不能起身了。子路见孔子连年奔波,仍不得行其道,带着怨怼的神色来见孔子,说道:“我怎么也想不通,君子怎么可能遭遇困厄呢?”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当然也免不了会有穷困的遭遇,但却能安守于穷困,而不妄自菲薄。不像平庸无德的小人,一遇穷困的时候,就会忍耐不住而为非作歹了。)
这“君子固穷”的名训,使得有志节的读书人,再面临困境时,往往也都能在精神上自求安顿。为穷困而怨天尤人,甚或枉道求财都是君子所不取。而儒家所谓“君子固穷”的主旨,在告诉人们,一个君子虽遭困厄,仍能安守而无悔。
不要小看“固穷”二字,在穷困的处境中,尚能坚持自己的操守,那究竟要使上多少的坚贞毅力啊!首先他就须熬得过人类与生俱来的物欲的诱惑;其次他又得无视于别人的富贵显达,不能在“人比人”之下,引起不平之气。而最重要的,靠他供养的父母妻儿,也必须能谅解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困蹇,能宽心共度清苦的日子。否则,即使他自己甘于淡泊,但一家生活的重担,也将会压垮他安贫乐道的志节。试想,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又能不改其乐,颜子固然伟大,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也不简单!
春秋齐国的贤士黔娄,修身清节,不慕仕进。去世之时,衾不蔽体。有人劝说将被子斜过来就可盖住整个身体。他的妻子回答说:“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其志。”黔娄是了不起的高士,其妻子也是了不起的女性。假如他的妻子不能了解他的志节,定要他求取功名富贵,不知黔娄又何以自处?一个圣贤要成其德行,自身的主观因素,及外在客观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
连孟子都以为:“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恒产是起码的生活保障,恒心是恒常为善之心。这话明白的指出,对一般人而言,坚固的道德操守,必须建立在安定的生活基础上。所以管仲也说:“仓廪足而后知礼义,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孔子所谓“君子固穷”,究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修为,因为甘于贫贱,并非人性的本然,而是后天道德修养的展现。
如果人人同一水准,条件完全相同,各方面没有任何差异,都一样的穷,那我想,每个人都会“安贫乐道”、“君子固穷”,也不会有“小人穷斯滥矣”的说法了。所以一切全都来源于人的那颗不知足的心!相互攀比,讲求所谓的突破。
由此观之,人类越进步,越比较,越欲望无穷,心头就越难以平静,怎生安贫乐道?更何况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为别人而活的无奈。不也有这样的格言吗?“‘所有少者’不为贫,‘欲望大于所有者’则为贫”。只是一个良心未泯的正人君子,在为贫贱所怨怒,挺身行险之际,总比“穷斯滥矣”的小人多了不少顾念,这就是一股让他悬崖勒马的“道德、心法”的力量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