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山国家公园.石梯岭小径-淡基横断古道待解的谜团
今天前往探访石梯岭山腰小径,这已是最近一个多月来,第三次来探访这条位于石梯岭南侧的山腰小路。这条小路其实是一条冷门的路线,少有人走,我所以兴趣浓厚,则是因为有山友主张这条小路是淡基横断古道的一部分。
然而,阳明山国家公园委托李瑞宗教授完成《淡基横断古道自然及人文资源调查》,已清楚地描绘出淡基横断古道的路线,与山友的主张恰恰相反,古道是经过石梯岭北侧,而不是南侧。
根据这份调查报告,淡基横断古道通过石梯岭北侧的后底湖鞍部(磺嘴山生态保护区的入口),然后走往擎天岗。既然事实如此,山友又何必执意另作主张呢?其中还包括我所崇敬的山界古道探勘好手。所以我对这条山腰小径感到好奇,兴趣长在我心。
石梯岭山腰小径
其实我对古道的探索,较倾向是旅人的观点。专家学者研究古道,讲求精确,既广蒐文献,又实际踏查,仔细推敲,以找寻真象。而旅人的心情则着重于行旅感怀,并不执著于穷究事实。
对旅人来说,与其耗费时间在图书馆研究古道资料,还不如背上背包,用双脚实际去走一趟;宁愿多走几条古道,也不愿耗费心思于探究单一古道。因此,我对古道可说是爱而不专,走古道,旨在沉淀心情而已。古道幽径,残垣遗迹,草木花鸟,溪壑泉石,能愉情悦性,能抒发胸怀,则已值得一游,至于古道是真是假,路线是对是错,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虽然如此,每当走过一条古道,亲身接触与体会之后,事后仍忍不住会想搜集资料,渴望多认识关于这条古道的点点滴滴。对石梯岭山腰小径的心情也是如此。原以为这只是被山友一厢情愿主观认定的淡基横断古道,但实地走过之后,再详读资料,对于山友的主张则渐能认同。无论如何,石梯岭山腰小径都是一条不该被轻易忽略的古道。
岁月无情,古道堙灭,调查及考证旧路本就不易,古道路线踏查结果是否正确,在我看来,实不应太过苛求。重要的是有心踏查古道,有心整理古道,使一条消逝的古道得以重见天日。尽心而已,就算立论有误,又有何妨?
后湖底鞍部,磺嘴山生态保护区入口
我从擎天岗游客服务站出发,规划去程从石梯岭北侧进入(后湖底鞍部),走学者认定的淡基横断古道路线,回程则走石梯岭南侧(石梯岭、杏林山鞍部),踏查山友所认为的淡基横断古道,实地体验两条路线的差异。
从擎天岗走环形步道,往石梯岭方向,经过金包里大路入口,爬过一坡,约半个小时,抵达擎天岗与石梯岭之间的后湖底鞍部。这里是磺嘴山生态保护区的入口。按规定须申请才能进入保护区,以免遭到重罚。不过我今天的行程未登磺嘴山,只走保护区内边缘的石梯岭山腰小径,算是借道而已。若不幸遇到巡山员,或许可以获得宽谅。
进入保护区,循磺嘴山登山步道上爬,这条路线,也被称为“磺嘴山古道”,可经由翠翠谷,接荣润古道(磺嘴山古道的一段),出金山八烟。前方的山崙,称为“炭窑大崙”,昔日曾有农民在此伐树烧炭,如今已不见炭窑踪迹,而被新植的林木所取代。林间点缀着直挺的柳杉,都是日据时代初期引进台湾的日本杉木。
翻越炭窑大崙,前行约0.9公里,费时约25分钟,抵达一处叉路口。这里即是石梯岭山腰小径的入口。山友认为,淡基横断古道由基隆经万里大坪、鹿堀坪、大尖山风鼓手仔弯至此地时,不翻越炭窑大崙,而是腰绕石梯岭南侧,通过石梯岭与杏林山之间的鞍部,进往坪林坑溪(内双溪上游),再溯红樟湖溪出擎天岗,至河南营。
从避难小屋(圣公妈崙头)远眺磺嘴山
我今天预定从这里进入石梯岭山腰小径。不过时间尚早,于是决定再往前走一小段,续行的古道变为平缓,沿途以柳杉林为主,是磺嘴山登山步道难得平缓的一段。
不久,看见路旁有一“大岭牧场”的界柱,路旁有明显的牛埒(防止牛只逃离的矮墙)遗迹,这附近有一条叉路,淡基横断古道与磺嘴山古道在此分道,转入叉路,腰绕过前方的“圣公妈崙头”,绕往大尖山的“风鼓手仔弯”(富士坪第三草原)。
我仍循主步道,爬往磺嘴山的方向,爬上“圣公妈崙头”,这里有一座避难小屋,我五年前登磺嘴山,曾路过此地,当时避难小屋正在改建,只竖立几根铁柱而已。如今已盖好,是一座坚固的水泥小屋。站在避难小屋前,正可远眺磺嘴山的壮丽山容。我的行程仅至此而已。磺嘴山,美丽诱人,却不是一座容易亲近的山峰。三十年前,这里的一场山难夺走了三名台大学生的性命,也促成了避难小屋的建立。
石梯岭山腰小径,沿途以柳杉林为主
我循原路返回0.9K的石梯岭山腰小径的入口,在叉路口稍停留,想像自己是一百一十多年前的河南勇。眼前两条山路,难易分明。直行是上坡路,爬向炭窑大崙;取左,则是平缓的腰绕路。
若观察附近柳杉林种植的方向,也是明显地绵延往石梯岭山腰小径,转入这条小径后,沿途尽是柳杉森林。路径清楚,山路好走,林木又雅,不由得赞叹起来。约10分钟左右,接上我上次探访的位置,附近有小草原,于是挑块草地,席地休息。林间草地,自成一片天地,环境清雅,而不远处偶尔传来游客路过的声嚷,这里离石梯岭主步道已不远。
走出去就接上石梯岭步道了。石梯岭山腰小径横越主步道,续走往坪林坑溪。我上次已走过,这次改循着主步道,爬上石梯岭,再返回后湖底鞍部。
站在石梯岭上,不禁南顾北盼,思索这两条路线。南线的石梯岭山腰小径是淡基横断古道的可能性并不低于北线。我的理由并不只单单是因为南线山路平缓,走来舒适而已。而是有重要的文献支持。
李瑞宗教授考证淡基横断古道东线时,访谈当地耆老,并由耆老带路,多次亲自踏查,以找出淡基横断古道的可能路线,而住在万里大坪的蕃薯伯协助最多。蕃薯伯从18岁起,就在阳明山大岭牧场工作,相当熟悉这条山路,亲自带领着学者及工作人员多次踏查这条古道。
调查当时(2004年),蕃薯伯已高龄84岁,则其18岁时,大约是1938年,则距离淡基横断古道辟建时(1892年),已将近半个世纪之久。蕃薯伯其实也未必清楚古道真正的路线,只能就根据其亲身的经验提供参考而已。《淡基横断古道自然及人文资源调查》一文,则轻描淡写地提及在烧炭大崙附近“有一条叉路通往风柜嘴”(石梯岭山腰小径)。
石梯岭、杏林山之间的鞍部(石梯岭山腰小径通过此处)
我翻阅《淡基横断古道自然及人文资源调查》全文,发现并未引用日据时代的《台湾堡图》资料,而是仰赖于耆老协助踏查,这点颇为耐人寻味。
《台湾堡图》是台湾总督府于明治31年(1898年)开始,对台湾进行全面的土地测量,结合了土地调查、地籍测量与地形测量而制成的二万分之一的地形图,绘测内容详细,举凡村庄、道路、山径、等高线、地形、土地耕作物等都标示清楚。且《台湾堡图》出版于1904年,距离淡基横断古道辟建时仅12年而已,其参考价值自不待言。
山友独行侠指出,从《台湾堡图》即可发现,地图上有一条山路,从大尖山与圣公妈崙头的鞍部(风鼓手仔弯)沿着750至760等高线,然后通过石梯岭、杏林山鞍部,再沿着北五指山北侧的山谷抵达坪林坑溪;然后路线一分为二,一往南向坪顶地区,一循着红樟湖底溪翻越擎天岗,大约在鸡心崙河南营附近接上金包里大路(注3)。而当时炭窑大崙、后湖底鞍部至擎天岗的路线,反而并未出现在《台湾堡图》。倘若1892年时的淡基横断古道是走这条后湖底鞍部至擎天岗的路线,那么从1898年开始进行的土地测量调查,何以会漏掉这条这么重要的一条山路泥?
淡基横断古道存在的文献佐证来自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时,任职台东知州的胡传在私人日记“台湾日记与禀启”中的记载。日记写道:
“自基隆西北取道循山而行,四里至三角岭,六里至大武崙,七里至马𨱈庄,八里至大坪脚,四里至鹿角坪,七里至磺山顶,七里至竹子拗,十四里至水竟渡,十里至沪尾。皆由山间取径,海上窥望不及;无险阻,直捷而平坦。”
其中鹿堀坪(鹿角坪)至擎天岗(磺山顶)的路段,若依《台湾堡图》的资料,那么胡传很可能就是走这条石梯岭山腰小径。则山友的主张,亦有《台湾堡图》的证据可供佐证。《淡基横断古道自然及人文资源调查》报告书虽然提及这条路线,却仅以“有一条叉路通往风柜嘴”词组带过,可惜当时未再深入探究。
石梯岭草原
我写本文的动机,并非企图推翻现有调查的结果,而是呼吁更重视这条石梯岭山腰小径。不管这条山腰小径是不是淡基横断古道的一段,都无损于它的价值。
从《台湾堡图》即可证明,这是一条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道,是当年顶万里加投庄与坪顶庄的联络道路,也是走往沪尾(淡水)的一条道路。在这附近,山友常走的“荷兰古道”、“玛礁古道”,虽然古道名号响亮,但这些古道都未见于1904年出版的《台湾堡图》,应都只是更后期才出现的古道,其古道历史地位无法与石梯岭山腰小径相比拟。
这条石梯岭山腰古道值得推荐给山友,以我分三次走完的经验,将古道粗分为“西二段”、“西一段”及“东一段”;“西二段”因刘老先生热心整路,目前路况最佳,可与“荷兰古道”连走;我在台风过后走“西一段”,路况稍差,但只要山友勤走,路况应随时可获改善;今日走“东一段”,则路况甚佳,走来自在,不虞迷路。这条具有百年历史的古道位于阳明山国家公园的菁华区域内,距离主要游憩区又近,实值得推广,勿使古道因冷清乃至于逐渐堙灭。
至于古道部分路段位于磺嘴山生态保护区内,如何是好?我则热烈响应李瑞宗教授的建言:
“现今顶山-石梯岭的部分路段,进出于磺嘴山生态保护区,有修正该生态保护区范围的必要。”
我衷心盼望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放宽这段古道的路禁,使山友得以亲近这条古道,既不妨害生态保护,而国家公园又能增添一条美丽的古道路线。
旅游日期:2007.09.10
行旅图
——本文转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www.tonyhuang.idv.tw/@
牛埒(矮墙)遗迹。
大岭牧场界柱。
避难小屋。
擎天岗环形步道。
走往石梯岭方向。
从避难小屋远眺磺嘴山。
遇见小草原时,离石梯岭主步道已不远。
一头水牛挡住去路,旁绕过去。
远眺七星山,俯瞰鱼路古道。
金包里大路城门。
擎天岗游客服务站附近(远处为竹篙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