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我参加了某个宗教社团,没隔多久,立刻成为社长等行政干部眼里的棘手人物。原因无他,我总是不照着“上级”嘱咐,特立独行的用自己的方式,与其他成员互动。
刚开始,大伙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私下说说。等到我自己也担任“行政副社长”时,代志大条了,开始有大三、大四,甚至已经毕业的学长,对我表达善意的规劝。偏偏我年少轻狂,坚持己见,最后多少有点被孤立了!
问题的症结在于,老学长们坚持“形式”上要中规中矩,表现仙风道骨。我则主张“既然眼前达不到,我宁可真情流露,不要表里不一”。结果后进的学员,往往喜欢和我接触,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交换生活中的烦恼。然而,他们的困扰很多是我无法解决的。当我将这些个案试图转交同届干部协助时,众人总是婉转的退避三舍,留下我孤军奋斗,甚至看着某些学员在门外徘徊,乃至黯然离去。我内心很难认同那些用既定框架行事的干部,为什么不打开心扉,了解现实的状况。
出了社会,“倾听”一直是我抱持的处世态度。所以尽管年近“知天命”,我还是很喜欢和小我二十几、三十几岁的小朋友哈啦,试着“贴近”他们的内心。影响所及,我也常常“童言童语”起来。倒也不是想借此感染青春,抓住不停流逝的岁月。而是经由这样的沟通,我学习接受新颖的想法,不让脑袋僵化。
所以,当我翻阅《菜鸟老师和学生的交换日记》,立刻一口气将之读完,心里觉得很高兴看到“同路人”出现,甚至把其经验形诸文字,出书发行。曾经担任广告公司撰文、网路公司创意总监,这种讲求自由挥洒的工作背景,让作者梁曙娟执起教鞭,果然不同凡响。
但是,我相信她并非刻意标新立异,而是如她自己所说的:“以前我用我的创意去影响别人花钱买东西,现在我用我的创意去影响学生学习、解决困难、面对生活上各种情绪问题。我的创意并没有被埋没,只是用在不一样的地方而已。”然而,我更珍视的是梁老师放下身段,运用学生的游戏规则(写交换日记),缩短了师生的距离。
于是,“梁老师,我喜欢的人想和我上床怎么办?”、“梁老师,你这么瘦,你一定很难体会我太胖的困扰”、“梁老师,我想离家出走”……等,平日难以启齿的问题,纷纷呈现在交换日记的内容。梁老师也很诚恳的提出个人的看法,在“分享”的世界里,没有身份、地位,更遑论说教。所以学生能平等的和老师讨论,表达真实的想法。
虽然和学生写交换日记的事情,终于东窗事发,传到校长耳里,最后不得不宣告终止。但是从书中“保护火星人”一文,小贞说:“虽然写交换日记和功课好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我和馒头都知道,你因为和我们写交换日记,受到学校蛮大的压力。所以我们两个决定,写完这篇,我们就要专心准备期末考了,在你的第三格抽屉里,将不再出现我们的交换日记,但我们会永远记得你和我们分享的点点滴滴。”我要是梁老师,读到这里,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说起来“形式”和“实质”原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如果过分偏重前者,而危及后者的发展,我宁愿跳脱框框,直探核心。当年我在社团的作风,或者梁老师和学生写交换日记,背后的动机应是一致的。不按牌理出牌的沟通模式,无非是要真正贴近对方,在互相信任、接纳的状态下,达到交流的目的。
师生互动、亲子沟通、人际往来,无不如是,就看你是否愿意走出既定的框架!◇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