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人注重户外休闲活动,而台湾在近几年的登山活动也蓬勃发展,不过大自然有其一定的定律法则,有许多人常对自我能力过于自信而造成悲剧发生,因此若能增进登山知识与技术,则更能保障登山的安全。
台湾的山岳依地理环境可区分为郊山、高山和中级山,依行程距离可分为短程型、中程型和长程型。一般习惯称3000公尺以上的山为高山,多位于中央山脉的主脊上,由于视野辽阔、景观丰富,常为登山者所向往,行程通常需要2~5天,属于长程型,要在途中住宿或雇专车出入。因为所需的装备和负荷较大,更需要具备登山技巧与野外活动的知识,所以这次会比较针对高山和长程型对登山的装备、常见的疾病及登山的技巧和事前的准备来作介绍。
影响登山客最多的就是高度问题,由于氧在空气中的比率不论高度都约占20.39%,但随着高度上升,大气压力会下降,氧的分压也会下降,动脉中的氧含量也会减少。登山常见的伤病中较严重的包括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肿、高山脑水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由于高度造成的缺氧,常是因为爬的太快、太高、太拼,或是在过高的地方待太久,身体无法适应而造成。
急性高山症的症状包括呼吸短促、虚弱、不舒服、缺乏食欲、头晕、睡不好、反胃、呕吐,另外水肿在高山疾病中也常发生。症状通常在几天后就会解除,只有少数的人会发展成更严重的高山疾病,如果症状持续恶化则需要快速的降低高度。高山肺水肿的症状常从干咳开始,到出现血痰,恶化到呼吸困难,水肿发生会很快速,可能在数小时内就会死亡。
轻度的高山肺水肿虽然有可能经由休息改善,药物也可能有帮助,但无论如何都要即时降低高度,也可以在下降的同时给予氧气或使用高压袋。高山脑水肿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严重的头痛,而且会出现意识的改变,包括认知能力的下降、运动失调、出现幻觉、恍惚、甚至昏迷。脑水肿因为受到头骨跟硬脑膜的限制,会往脑干的方向挤压,造成呼吸中枢的损坏而导致死亡。在处理高山疾病时有个黄金率务必要遵守:在高海拔的任何病症都应先假定为高山病,直到证明是别的疾病为止;绝对不要带着急性高山症的症状上升高度,一旦症状恶化要立刻下降高度;绝对不要将急性高山症的患者单独留下。
预防高山症的基本原则是学会早期认出症状,因此可在症状恶化之前返回较低海拔之处。攀爬高度应逐渐上升,到达2400公尺以上后, 应每升高约600公尺即在该处休息一天或二天,行程规划时应使睡觉扎营地点尽可能在较低海拔处。
开始登高前一天及随后的一到二天,可考虑服用乙酰唑胺 (acetazolamide, 商品名Diamox) 帮助加速高度适应及减小症状。喝充足的流体,避免酒精,和规律地食用含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有贫血、心脏病或肺部疾病的人应该先向医师咨询并避免爬太高。
外伤是造成登山死亡跟疾患的主要原因,必须透过经验累积跟教育来预防。背痛是登山客最常见的不适之一,慢性的背痛有可能会因为登山活动而更严重。在山里较常遇到急性背痛,可能由于坠落或跌坐在地上造成,或者是因为没有适当的热身跟因疲劳乳酸堆积造成肌肉跟韧带的拉伤。预防的方法包括穿合适的鞋子,使用登山杖,注意休息时的姿势,和做牵拉运动。
登山最容易发生的运动伤害是膑骨-股骨疼痛症候群,预防的方法包括增加下肢的肌力,减轻体重跟背包的重量,使用登山杖、护膝,依照自己的能力挑选登山路线。另外下坡时的脚指、上坡时的脚跟,容易出现破皮或起水泡。此外,迷路、失温、中暑等也都是在山上可能发生的危险。
文/台北医学大学健康快递电子报◇(//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