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刀糸氏”策展人十问十答
林佳慧 谢承原
Q01 “前刀糸氏Ⅱ”像是去年的进化版本,与第一届“前刀糸氏”相较之下,除了展品更新,是否还有什么突破或改变?
第一届“前刀糸氏”的开始就像一本书的引言,重新唤起大众对于剪纸的记忆。“前刀糸氏Ⅱ”延续第一届希望人们拾起剪刀来进行创作的精神,但是以“The Story of Paper-Cutting”为主题,着重在剪纸之于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并将其精神真正赋予在作品上。
Q02 在设计师进行物件发想与整合成展览的过程中,是否遭遇什么困难?甚至是反映台湾整个设计环境的无奈或进步?
“前刀糸氏”从一个workshop整合成一个展览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时程问题,因为参与“前刀糸氏”的成员大多白天有全职工作,大家仅能利用下班时间参与,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格外得紧;另一点在于“前刀糸氏”是一个自发性的团体,背后并没有任何资源的支援,所以大家在样品制作上都必须靠自己寻找技术与厂商,也因此遇到很多无奈,例如厂商不愿意花时间制作没有量的产品等,但是大家依然很有热忱的参与其中,这让我们觉得台湾的设计工作者不再只是努力工作,也对自己的文化多了一种认同与使命感。
Q03 要在一项传统文化中导入现代设计的理念,对设计师和策展人而言,是否曾经产生任何冲突,还是总能相得益彰?
将传统文化导入现代设计中一定会有所磨合,但是“前刀糸氏Ⅱ”并没有明显的冲突产生,原因在于这次展览重点放在剪纸的意义,强调剪纸的精神,反而让设计者更好发挥运用。
Q04 当剪纸艺师李焕章老师看到剪纸艺术经由“前刀糸氏”的创意幻化成一件件生活用品时,有什么反应和想法?
记得当“前刀糸氏”的朋友们第一次与李焕章老师见面,李焕章老师就聊到台湾剪纸必须要创新的想法,也认知自己算是首先因应台湾潮湿气候,为能长期保存剪纸,以绫罗绸缎来剪纸的创始者。这是一种材质上的创新,也是为台湾剪纸创新的突破。而当李焕章老师第一次看到我们这些小朋友,以剪纸为主题元素来设计用品时,似乎一点也不惊讶,而是徐徐地说:“过去的剪纸,不是专门为了剪纸而剪纸,一般都是应用在民间、生活里面,不论吃的、穿的、住的、睡的、婚丧喜庆,是为了节庆、为了一般民间风俗、习惯而剪纸,所以它能留传在民间。”这些话除了让我们更加明白剪纸在华人历史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也似乎告诉我们,“就是这样!”,剪纸本来就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人们将这层关系给遗忘了,而“前刀糸氏”就是希望寻回剪纸在生活中的回忆。
Q05 请问您最常观察哪些国家的哪类展览?可否推荐一个近期十分赞赏的展览?并简述其优点。
我们最常观察日本或是欧洲国家的设计展览。近期展览我们推荐2007年底佐藤卓在21_21 DESIGN SIGHT所策划的“water”展,主要是想表达水对这个世界的重要性。而其艺术展览之整体策划,分别邀请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共同参与,透过不同的媒介与手法呈现,展场当中有许多区域是互动装置,藉由这些装置让民众实际操作,更能体会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概念,这个展览试图让设计师、对设计有兴趣有想法的民众,能在此空间中相互对话交流。
Q06 就您所知,策展人在台湾策划一个设计展览最容易遇到什么问题?哪一点是比欧美、日本等地策展人要来得艰困?
最根本的问题是“时间不够与经费不足”。没有时间使我们去完善经营,没有足够经费使我们有效达成理想的规模。在台湾策划一个设计展需要有够好的规模,就需要有足够的经费,而足够的经费就必须有良好的公关企划,或是说要能寻求有资源者的资助,这同时还要思考如何符合赞助者的需求效益又不失展览原意,其实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策划像“前刀糸氏”这样的展览,在完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全靠大家对于这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共识,一起努力完成。
Q07 就策展人角度而言,一个理想的设计展览,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又要能创造什么样的成果?
“设计”是一种对于日常生活的服务,所以设计展览不该是让设计者本身自high或高不可攀的伸展台,重点要让民众可以参与,并了解设计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设计展览应该营造一种常民的氛围,甚至是父母带着小孩一同体验原来设计是如此贴近大家。
Q08 透过【2007台湾设计师周】是否感受到什么?而后是否对台湾环境和设计产业萌生任何正、反面认知?
透过【2007台湾设计师周】,我们发现台湾还有许多怀抱着高度热忱的设计工作者,即便目前处于这样一个不尽完善的环境下,依然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进行创作。我们相信透过【台湾设计师周】这样的平台,对于整个大环境是积极与正面的。
Q09 若分别以策展人和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台湾设计师周】的存在意义为何?
【台湾设计师周】对于策展人来说是集合设计展的一个媒介,它的聚集效应可以吸引人潮并传达出展览的宗旨。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发声的机会,并且经由这样的一个平台与其他设计工作者或是民众激荡出更大火花。
Q10 就您观察,台湾的设计力量与表现之于国际有什么优势与劣势?什么路径能够更加聚焦国际目光?
其实台湾属于海岛型国家,内需的部分并不大,所以应该要将市场延伸海外,不单着重于科技产业。台湾的设计工作者拥有良好的日常生活反思能力,设计能量与水准也不亚于其他先进国家,应当可以在更多元的产业中发展,并且以这样的方式让国际看到不一样的台湾设计。@
谢承原
现任TOAST Living产品设计师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工艺设计系毕业
2007 台湾国际创意设计大赛 铜奖
2005 INDEX Award, Nominated design
2004 台湾国际创意设计大赛 佳作
林佳慧
现任L’Erbolario 平面设计师
景文科技大学 视觉传达设计系毕业
2007 台湾国际创意设计大赛 铜奖
2002 时报广告金犊奖
文建会(保存篇/长寿篇)入围
摘自 《08台湾设计师周》 田园城市文化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