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往往是感冒、胃肠炎等一些常见病的高发季节,下面就谈谈如何用中医预防与治疗。
◎生姜、葱白、大枣等就地取材可治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中医常把感冒分为二个大的类型,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主要是根据病人感受外邪的性质和症状来划分的。以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咳嗽、痰多稀薄、口不渴、咽不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的为风寒感冒,治疗应发散风寒,以荆防败毒散为代表方,也可就地取材:生姜4片、葱白5寸、大枣4枚、红糖适量,煎水喝,来发散风寒,适用于症状较轻的;以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咳痰黄稠,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的为风热感冒,治疗应疏散风热,以银翘散为代表方,也可用金银花20克、菊花15克、竹叶10克、芦根20克水煎服。夏季气候炎热潮湿,最容易感受暑湿,中医称为暑湿感冒,以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恶心、小便少而黄,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等症状。治疗应清暑祛湿解表,以新加香薷饮为代表方。也可用鲜金银花20克、鲜藿香20克、鲜竹叶20克、鲜荷叶20克、鲜芦根20克、西瓜翠衣30克、滑石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这些方看似简单,是非常有效的。
◎马齿苋可治胃肠炎
夏天是胃肠疾病易发季节,如痢疾、腹泻等。一是气候炎热潮湿,食物容易腐败变质。二是人体夏季脾胃功能薄弱,中医称“湿困脾阳”,胃肠功能低下,容易遭受外邪侵袭。三是人们贪凉饮冷,或外感寒湿,更容易伤及肠胃,所以稍有不慎便闹肚子。因此,夏季防治痢疾、腹泻是首要。首先要保持脾胃(胃肠)功能的强健,想做到这一点不难:不过度劳累,不剧烈运动,不暴饮暴食,不要贪凉饮冷,不吃不洁食物。应多吃熟食,多吃汤食,多吃蔬菜。这里推荐一菜一药。菜是蒜拌马齿苋,马齿苋又叫马虎菜,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是防治痢疾的好药,且营养丰富,可蔬可食。生大蒜也是杀菌消炎的,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另一种药是藿香正气丸,市售的有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夏季外感寒湿引起急性胃肠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药,服之即效。当然了这些只是生活当中的小常识,如果病重的话要到医院里就诊,千万不要贻误病情。
◎脑中风的中医预防措施
炎夏气候炎热,人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大量出汗,血液浓缩,粘稠度增高,容易出现缺血性中风。夏季预防中风:宜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烤之物,戒烟限酒。饮食以清淡为好,多食瓜果蔬菜。注意调理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多饮白开水,保持充足的水分,防止过量出汗。注意血压的变化,高血压的病人,到夏天血压会自然降低,如果还按原来的量来服降压药,会使血压降得过低,容易出现脑梗塞,要适当减少服药量,把血压调整在一个正常水平。
◎夏季怎样养生保健?
夏季时,不要长时间呆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出汗后不要立即进入温度较低的环境如冷气开得太足的空调房不要因贪凉感受风寒湿邪或饮用太多冷饮冰冻之品,睡眠时不要温度太低或直吹风扇、顾护好胸腹、关节等部位,这些都是可以有效预防暑湿之邪的方法。
夏季时,人如果长时间暴露于强烈阳光下或高温环境中,就容易发生中暑,表现为虚弱无力、头晕、面色红赤、恶心、呕吐、皮肤灼热、严重者甚至神志昏迷。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应将病人迅速搬离高温环境,转移到有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用冷水擦拭病人面部及全身,喂服凉开水、淡盐水或较清凉的饮料,同时口服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对于重度中暑者,应尽快转移至医院救治。
另外要注重调理情志。由于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出汗过多,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大量丢失汗液后“气随汗脱”,容易耗伤心气,心之气阴受损,就容易使人心情烦躁,做事情缺少耐性,从而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
因此,在炎热夏季,精神调节很重要。我们需要想办法保持心情的平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保持心情平静,有利于我们平静愉快的度过夏天。此外,多想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旅游避暑、赏花垂钓等,也有助于保持愉悦良好的心情。
文章来源: 平安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