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中国黄历的每年五月五日,2008年的西元暦是落在六月八日,时值炎热的盛夏,各种病媒虫蚊滋生,百病亦随之流行,因此上古人民为了驱邪厄避瘟疫,而有了端午节的风俗仪式(如划龙舟、喝雄黄酒、门口挂菖蒲及艾草、身配香包),以祈求身心的安泰。
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至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秭归),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国势增增日上,后因楚王听信小人谗言而遭放逐,国势亦随之日败,故作《离骚》以表忠贞,屈原不忍国破而苍生流离失所,悲愤难已,“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终抱石投汩罗江而殉国自尽,百姓为感怀他的爱国情操而力划船只以驱散鱼群,倾投粽子以诱开鱼群,只祈求鱼群勿食毁屈原的尸体,是日刚巧为五月五日驱邪避疾的端午节,后人非常感念富爱国情操的屈原,遂将端午节改变成纪念他的传统节日。
当年百姓力划船只以驱散鱼群,倾投粽子以诱开鱼群,以保护屈原尸体的举动,遂演变成今日端午节的划龙舟竞赛,及吃粽子的食俗,以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操。
屈原在政治上是位壮烈的牺牲者,但在文学上却是位成功的佼佼者,其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哀郢》、《怀沙》、《抽思》、《思美人》、《橘颂》…等赋,于是西汉刘向取屈原、宋玉、景差、贾谊等作品合编为“楚辞”,为“汉赋”开先河。
《离骚》是屈原被流放明志的代表作,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一篇,也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被金圣叹评为六才子书之一。《离骚》意为“遭忧”,故后世称诗人及词人为“骚人”。全篇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个字,将他的人格思想与感情想像融合为一,透过华丽的文采及艺术技巧,畅述自己的历史观及宏大的政治理念,痛恨王室与贵族的无能腐败,表达与权贵周旋到底的决心,展现出爱国忧民的情操,《离骚》着重于个人的浪漫文学,以生动比喻及联想的手法,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他大量运用历史人事物、神话传说、风云流沙、日月山河等元素,以抒情咏怀,画出一幅奇伟壮丽的拨墨画。深深影响后代的文学,为后代诗人开辟无限的创作空间。
又因屈原是位诗人,故也把端午节称为诗人节以兹纪念。故世界和平理事会亦将屈原并列为四大世界文化名人。@*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