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演进举例
以下纪录的是汤金澄生前演出的惟一一段实况录音内容︰
“口技啊,就是说、学、逗、唱。学的部分多,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凫的,草棵里蹦的,做买卖的吆喝,都能学。北京清早起来,卖活鲤鱼,嗓子得好。﹙学喊‘活鲤鱼咧!’﹚听着那么舒服、好听,空气也好。”
“卖耗子药﹙老鼠药﹚的可不行,多好的空气也蹦跶不起来,﹙学喊‘耗子药!’﹚全这路嗓。演口技,光这嗓不行,得有“青衣”嗓。比如唱︰‘苏三离了桐城县,将身来到大街前…’,听着好听。卖耗子药用这嗓音不行﹙学“青衣”嗓︰‘耗子药,耗子药哇…’﹚,挺好的声音全让它给糟蹋了。”
“演口技可以学出风琴声来,﹙学风琴声﹚这就是青衣嗓,‘咿…啊…再加个呜…就成了风琴声啦!在舞台上这么唱可不行,﹙学风琴声唱︰‘苏三离了桐城县,嗯哼…’﹚﹙笑声﹚…”
“钢琴,就是风琴声兑点佐料,跟吃东西一样,搁盐准咸、搁糖准甜、搁醋准酸、搁蓁椒准辣、搁黄连准苦、搁卫生球﹙樟脑丸﹚,准不是滋味﹙笑声﹚…”
“舌头一使劲,就能出钢音,﹙学唱钢琴声︰‘哆蕊咪发唆啦西哆;哆……﹚﹙学蟋蟀叫﹚’,怎么回事啊,钢琴里有只蛐蛐?…﹙笑声﹚…是用嘴学的,嘴里没东西。真蛐蛐叫是叫,搁我嘴里都不叫了,因为这里热,它生活不习惯。”
“不能学什么就往嘴里搁什么;学蛐蛐,搁蛐蛐;学油葫芦,搁油葫芦;要是学屎克螂﹙粪金龟﹚呢?我也太不讲卫生了。这是怎么学的呢?是嘴唇吹哨,舌头打嘟噜﹙学吹哨、打嘟噜﹚,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蛐蛐。这个蛐蛐个儿还不小,一顿能吃四个馒头。﹙笑声﹚…全让我吃啦!…”
“您要逗蛐蛐,不用到处找蛐蛐,把我找去就行啦!多大的蛐蛐我都敢跟它咬哇!可就不能搁罐里头,也没那么大个儿的蛐蛐罐。…学一大一小咬架,先学小的﹙学小蟋蟀叫声﹚…,再学大的﹙学大蟋蟀叫声,突然改为‘哦噢’…﹚,让鸡给吃了一个。﹙笑声﹚…”
“妈妈哄小孩,撒尿也吹哨。﹙学︰‘撒尿啊’吹哨…﹚七八岁的小孩都抖空竹﹙扯铃﹚,空竹放在地下,往轴上绕线绳,一绕、两绕、三绕、四绕、五绕…得,别抖啦,线都绕乱啦,﹙学抖空竹声,扔起再抖,‘噢儿’…扔猫身上啦!﹙笑声﹚…学猫叫、狼猫叫、老猫叫。学鸭子叫,学活鸭叫,烤鸭子我不会学,﹙笑声﹚…没听说,全聚德门口,烤鸭子直叫︰‘熟啦!快吃啊,不吃我要飞啦!’﹙笑声﹚…”
这已不是单纯的口技“象声”,而是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乃至对口相声、“群活”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这就是从“象声”到“相声”的发展历程。
二、 建立行业
作为行业,相声肇始于1870年前后,早期的相声艺人把相声作为经营性的行业,正式建立三派﹙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自立门户,授徒传艺,并制定行规、行话以形成惯例,并严禁未入门的人以假乱真,具有明显的垄断性。故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这一代相声艺人开始,行业上正式有了相声这一行当,以及师徒、行会的观念,从而也有了相声宗谱。
﹙待续﹚(//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