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立标100年 六代地标各有故事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6月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江俊亮嘉义县一日电)全世界第一个设置的北回归线地标─嘉义县北回归线地标塔,立标至今刚好满百周年,目前共有六代地标塔竖立在嘉南平原上,虽然其中有四座是缩小模型,但每一代地标塔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颇能引人思古幽情。
北回归线太阳馆馆长邵冰莹表示,北回归线是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的纬线,目前全世界共有九座北回归线标志,分别位于台湾的嘉义县水上乡、花莲县瑞穗乡和丰滨乡,其他六座则分布在广东、广西和云南,其中以嘉义县的地标兴建最早,因此也最弥足珍贵。
邵冰莹指出,目前在嘉义县北回归线广场,共有六代地标,每一代地标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例如第一代地标兴建于1908年(民国前四年,日治时代明治四十二年),当年是日人为了庆祝台湾纵贯铁道全线通车而设,设置纬度为北纬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秒五一。
她说,第一代地标塔是以竹子为材质,当年日本人在嘉义市西南方三点三公里处,也就是嘉义县水上乡下寮村北回车站前的稻田中,设置一座大型的“北回归线标”,成为全球第一座北回归线地标,但这座地标塔,却在1917年的台风中被催毁,但并未全毁。
有鉴于第一代北回归线地标已严重受损,1921年日本人又在原地以木头搭建第二代地标,1923年日皇裕仁以皇太子身份来台巡视,在前往阿里山旅游后,途经水上乡时,发现北回归线地标竟以木头搭建,当场指示改建为水泥塔,并于1926年改建完成,第三代地标由此诞生。
至于第四代何时兴建,目前已无从考证,大约是建于1934年至1936年间,却毁损于1941年十二月十六日发生的草岭大地震,并于1942年拆除重建。
重建后的第四代地标,毁损于1964年一月十八日震央在台南县白河镇的“嘉南一一八大地震”,为了保存地标,于是由水上乡公所进行整修,并购得周围民地,扩大规划,成为第五代的北回归线标志。
第五代地标从1968年整建完成后,矗立至今,期间因台一线省道拓宽,第五代地标塔刚好位于预定道路旁,经当时的水上乡长郑来居争取原地保留,终究获得上级同意而保留至今。
1988年十月,也就是立标八十周年时,水上乡籍企业家曾老吸捐献新台币一千五百万元,加上中央、省府各配合一千七百万元,以及县府两百万元,进行第六代地标馆主体工程兴建,并于1995年完工,由于地标塔形状像飞碟,因此有人称它为“飞碟”或“幽浮”。
1999年,北回公园道路拓宽时,挖出了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十余具骨骸,因此有人建议在北回归线地标旁建立一座二二八纪念碑,来吊念这些受难者。
根据地方文史工作者表示,二二八事件是在第四代地标塔年代发生的,当时全台暴动,嘉义居民为了防止国民政府军队攻打嘉义市,许多民众都加入围堵机场的行列,军民对峙开战,双方死伤惨重,由于民军死亡人数过多,无处掩埋,有一部分就埋在北回归线旁的排水沟内。
在县长陈明文的推动下,第六代地标塔改建为北回归线太阳馆,第二期工程已于2005年十月二十二日完工并正式开幕,成为全台唯一可以供民众进入参观的地标塔。
陈明文表示,北回归线并不是在固定的位置上,它会南北漂移,根据天文学家研究,北回归线漂移到最南端的屏东、最北端的台中,一个周期要一万八千年,如今距一百年前兴建的第一代地标塔,约往南漂移一千四百公尺,如果从地图上来看,大约在水上乡柳林国小的北方。
邵冰莹也指出,根据1976年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00年北回归线的位置在北纬二十三度二十六分二十一秒四四八,专家据此推算出今年在北纬二十三度二十六分十七秒七零零三,已经远离百年前兴建的第一代地标位置了。
今年是北回归线立标一百周年纪念,嘉义县长陈明文一日在第六代地标馆前,诉说北回归线的故事。陈明文指出,第六代地标馆因形似飞碟,因此也被称为“飞碟”或“幽浮”。//中央社
今年是北回归线立标一百周年纪念,位于嘉义县水上乡的第五代(右)、第六代(左)地标,矗立在嘉南平原上,背后却有一段可歌可泣的二二八悲剧。//中央社
今年是北回归线立标一百周年纪念,位于嘉义县水上乡的北回归线公园,有一幅二二八受难者陈澄波绘制的“北回归线地标”,作品完成于1921年,画中是第二代地标。//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