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马来西亚巡回演讲期间,碰到世界书香日,当天应邀接受马来西亚全国联播的广播节目采访谈阅读。隔天,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幅图片,有一所学校举办阅读活动,只见操场上坐满了学生老师与家长,每个人手中都拿着“课外书”在阅读着,场面相当惊人,想到阅读要这么来推动,也不免为我们的孩子觉得难过。
其实,知识就是知识,书本就是书本,理想上,应该是没有“课内书”与“课外书”的区别,之所以要特别大张旗鼓如此“军容壮盛地”阅读课外书,可见得孩子们大概所有时间都在读教科书了。
资深出版人郝明义先生在“越读者”书中对于如何阅读有非常精辟的分析,其中有一段描述非常好玩:“如果有人拿一本一百来页的书给你,告诉你这本书里包含了心理学,人格发展理论(如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米德的“镜中之我”),还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此外,还包括性别平等、婚姻与家庭、社区与社会、社团及文化等,涉及性骚扰、两性平权、家庭暴力、社区营造、移民、全球化等议题,你会不会好奇什么书要搞成这个样子?
这是教育部决定98学年度要加入指考的“公民与社会”第一册──“心理、社会与文化”。”
在书中,郝明义把阅读当成饮食来类比,将各种书籍归类为四种:主食、美食、蔬果与甜点,至于教科书的本质算是维他命,属于纲要性的,辅助性的(若是日常饮食均衡的话,其实应该是维他命不太需要的),至于专为考试用的解题参考书,则被郝明义归类为刺激考场肾上腺素分泌的兴奋剂,至于补习班,则是提供大量兴奋剂的轰趴。
除了教科书这种饮食的维他命之外,其他书籍的阅读四种分类郝明义区分如下:
(@)主食: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属于生存需求的阅读。
(G)美食: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
(T)蔬果:帮我们查证阅读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等,又可以称之为工具需求的阅读。
(|)甜点: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
之所以要将阅读分类,主要是方便检视我们日常阅读里,有没有维持均衡。
我相信若真的统计一下我们的时间分配与阅读书目的的话,应该会发现大概都有严重的偏食现象,甚至我们的孩子已经把教科书当作是阅读的全部而打坏了胃口,以致于在人生刚开始的时候,就失去了对知识探索与好奇的心情,这是我最担心的,甚至也害怕在“有压力”的提倡阅读课外书(比如要写学习单,要比赛,甚至列入测验),也会把阅读这么快乐的一件事,涂上了功利的色彩。
转载自中时部落格◇(//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