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多样化的台湾,不仅涵养了150多种留鸟,每年也吸引了许多迁徙的鸟类来报到。位处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台湾的赏鸟风气及热潮一直都维持不坠。
台湾本身的留鸟
由于岛屿所能提供的范围及资源有限,会局限留鸟的种类。但幸运的是台湾的高山提供了相当的垂直分布,因此得以涵养了上百种留鸟,包括白头翁、斑颈鸠、麻雀、小白鹭、五色鸟及绿绣眼等。
这些留鸟终年不离开台湾,但在受到季节影响明显的山区,入冬气候变冷后,分布于中高海拔的鸟会迁移到海拔较低的地区,躲避低温、强风及霜雪等不利的生存因素,寻找食物及适当的栖所。因为这种垂直迁移,让我们也可能在山麓地带见到山区留鸟。
鸟类的迁徙
飞行让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能越过很长的陆地或海面距离,让它们得以在某些季节食物很充裕的地方享用那里的资源。迁徙或许可以定义为“在固定的繁殖地区及固定的越冬地区之间,一个规律、大规模的族群变动”;然而,这并非一条铁律,因为不是所有的迁移都是在繁殖及越冬区间移动,但是前面的叙述已涵盖了大部分的例子。
迁徙的习性是由一组复杂的“趋吉避凶”所产生出来的,在台湾,我们大都认为家燕在冬季离开家乡,前往温暖的南洋去追寻更多的昆虫食物,直到春暖花开时再回来。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正确,较为接近事实的说法是,南洋地区为家燕的家乡,而它们在春、夏季来到台湾,是帮它们的新生宝宝找寻更多的昆虫作为食物。
为何要迁徙?
回顾最近15,000年,在演化上只是一眨眼的时间,整个西伯利亚都被覆盖在冰河之下,这时正是最后一次冰河期最旺盛的时候,当时中国一带有如冻原。此后冰开始融化,冰帽向北退,接下来的数千年,各式各样的植被型式向北缓缓推进,占住对其最适宜的气候带。对鸟类而言,也有同样的效应,它们跟随着喜好的栖地向北扩张。
留鸟这种向北扩张相当直接且自然,但是对候鸟而言,向北扩张则是为了不同的原因。以家燕来说,既然在南方生活得很好,又无法在北方冬季求生,那又何必还要往北飞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南方生活区,还有许多其他鸟类与它们竞争食物,而冰河往北消退提供了新的地区,这些地区一开始又没有任何鸟类。当某只燕子往北飞到这些地区后,发现食物充裕,竞争又少,迁徙的鸟比留在原地的鸟能生养更多后代,所以天择对于迁徙者有利。
当冰河继续消退,对候鸟而言,越冬区与夏季的生活区也越离越远,然而只要候鸟比不迁移的鸟能养活更多后代,就持续占有优势。当越冬区与繁殖区越离越远时,鸟类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值得花那么多的精力飞到南方度冬吗?迁徙通常充满了困难及危险,候鸟必须在迁徙前在体内贮存一层脂肪作为能量,在迁徙过程中若被吹离航线就会客死他乡。因此鸟类只有在死于迁徙路线的概率小于冬季在繁殖地死于食物短缺时,才会持续迁徙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鸟种迁入了冰河退去的地区,并留在那里成了新的留鸟,而某些则持续回到它们传统的越冬区,有些则分支成冬季时往南迁移部分距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向北迁移是天择有利于可以生养最多数量后代的结果,而向南迁徙则是让鸟能活到下一个繁殖季的适应性行为。
台湾的候鸟
台湾的位置在许多寒、温带鸟类迁徙路径必经之地。秋季在寒、温带繁殖的鸟类南下,在台湾度冬者称为“冬候鸟”;在南洋地区度冬的鸟类,春季向北移栖到台湾繁殖者称为“夏候鸟”;而在迁徙过程经过台湾,仅在这里稍作几天停留,随即继续旅程者称为“过境鸟”。某些鸟的迁徙路线离台湾有一段距离,但是在迁移过程中因气候因素迷航到台湾的,我们就称之为“迷鸟”。
迁徙的季节与时间
无论是冬候鸟、夏候鸟或过境鸟,迁徙的季节在春季为3月至5月往北飞到繁殖地,秋季9月到11月往南飞到度冬区。正好与台湾季风的转换配合,台湾夏天吹西南季风,冬天则为东北季风,在春秋之际,候鸟可以利用变换的风向,一路顺风的飞到目的地。
各种候鸟为了减少迁徙时的伤亡,各自演化出有利于存活的迁移时间,许多小型鸟如莺、鹟、雀、鸫、伯劳等,选择在夜间进行迁徙。这些鸟类体型小,新陈代谢快,飞行中消耗的体能在比例上较高,因此需要在白天觅食以补充能量,然后在夜间迁徙飞行。
这样不仅可以避过途中日行性猛禽的追击,也不会因为周围的状态分心,可以全力飞行。进行夜间迁移的小型鸟,会不时以鸣声相互呼应确认彼此位置,以避免碰撞。灰面鵟鹰一类的大型猛禽,则需要利用太阳照射所产生的上升气流,让它们盘旋到足够高度,因此必须在日间迁徙。在空中捕食昆虫的家燕及雨燕,也是在日间迁徙;而雁鸭及鹬行鸟类则常利用有利的气候,做长距离日以继夜的连续迁徙。◇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