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玉市场随着〞中国热〞而更加活络,软玉的魅力不仅仅于它的历史性的传承,还包括变化多端的颜色组合…
中国历史与软玉渊源深厚
不同于硬玉,软玉始于明末清初时自缅甸流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存在,不止是〞土产〞,而且还身藏历史轨迹。还原软玉在中国历史所扮演的角色,从故宫博物院中的文物即可得到强力的印证。中国最著名的软玉产地以沿着昆仑山脉为主轴,当中又以和阗白玉最负盛名。
时至今日,要论及软玉产地,中国产区的软玉仍是主流,而台湾软玉也有其特色。其它如加拿大、纽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有产量,再加上新兴热门产区俄罗斯,软玉市场可说是愈来愈有讨论的空间。正因为中国出产软玉且起源甚早,因此许多考古与历史学家从历代所保留下来的文物中,进行历史的研究,这当中当然包括了以软玉为材质的各项器皿或饰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为软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提出明证。追溯早至新石器晚期,就存在以软玉为材质之重要史迹,一只高47.2cm,上端宽7.7-7.8cm,下端宽6.8cm,孔径4.2-4.3cm,重约5850g之【玉琮】,即是属于新石器晚期之作品,它的材质即为深碧绿色之软玉(闪玉) 。再看看商朝晚期的【龙冠凤纹珮11.35x5cm】也是以软玉来制成。
汉朝对于软玉的应用更加喜爱。名为【玉辟邪,高9.3cm】的软玉雕件,即是以带翼的四足兽为形,象征避除邪恶,而【玉龙纹角杯,18.3×10.1cm】则为青白色软玉之雕件,全器做角杯形,并于器表浮雕有龙蟠绕。宋-明朝间著名的【玉荷叶杯,9.5×15.2×6.0cm,重约225g】为体色黄绿之软玉。到清朝除了一样有许多制成器皿或摆件饰物之软玉外,最常见的莫过于【鼻烟壶】,以软玉为材质的鼻烟壶在清朝是相当盛行的作法,这些种种史迹均验证了软玉与中国历史的密切关系。
软玉颜色-天然色 沁色 人工处理色
软玉迷人的颜色主要来自于它的天然色、沁色、与人工处理色。天然色为软玉与生俱来的色,经过时间与环境的接触后,由外表会沁入氧化色而形成沁色,如果该软玉是做为器皿或特殊用品如玉玺,则在使用后会因后天人为的促成,而多了人工处理色(如沾染红色印泥)。这三者颜色在岁月的催化下,时间累积愈久愈不容易去细分,因此常常在某些特殊的状况下,软玉的颜色存在着主观与客观判定。
白玉众所皆知,属于软玉的天然色。白玉以外的颜色则还有青玉、黄玉、青白玉、墨玉等等,由沁色(包括皮色)或使用色所形成的颜色,又是不胜枚举,凡蜜色、糖色、藕色、棕色、秋梨色、芦花色、枣红色…等等,这些颜色因生成环境与时间的不同,各自形成独一无二的组合或色系。在买卖商场中常以极贴切且优雅的名称来比喻,如,〞色如蜜糖〞或〞色若莲藕〞…等等,又如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为五正色,其它为间色、对于色的要求又有如〞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之形容。
站在宝石鉴定的立场来欣赏这些颇具巧思的创意倒也乐观其成,只是用之于统一性的形容,恐怕还是会稍微不解风情,以色彩学之分类Brownish Yellow棕黄色、Orangy Red橘红色、Light Yellowish Brown淡黄棕色…来定义。
笔者在鉴定软玉相关之物品时,针对它颜色上的描述,若要恰如其分地予以交代,某个程度上亦颇有难度。往往目视效果与强光下的颜色就很不同,最典型的例子非墨玉莫属。沁色或皮色所衍生出的变化色,有时候鲜艳如蜜糖,有时恬淡如莲藕色,笔者经手此只软玉手镯,既非墨色,也不似蜜糖或莲藕色,它的棕色不似巧克力般的深浓,却有如咖啡般的色泽,这又是另一次美丽的惊艳。
咖啡色软玉
欣赏角度独特 防染色或其它处理
一见到这只咖啡色软玉,与平常所见之墨色、糖色、或藕色软玉不同,严格来说它接近于棕色Brown,看起来倒像咖啡色coffee color。棕咖啡色软玉基本上它的颜色是来自于沁色,沁色的可能性范围变化大,能够形成咖啡色的软玉,就颜色上来说颇令人惊喜。咖啡色软玉除了整件以咖啡色表现外,也有白色与咖啡色各半之软玉手镯,相当特殊。
棕色系软玉之选购,在颜色上应以饱和但不带黑、颜色分布均匀为主,在质地上以透明度(水头)优者为佳,并应确认是无处理之天然软玉。软玉的处理,目前主要的是针对颜色方面做优化,以染色最常见。笔者以一件软玉原石为例,其玉皮即经过人为之染棕色处理,染色后之原石呈现出棕皮外观,但经鉴定后确认为经染色。同样的染色技术也要避免用于软玉雕件或成品中。
软玉之仿替品也是鉴定上常出现的问题,应谨慎求实。@*
作者:赖泰安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宝石鉴定讲师
赖泰安宝石鉴定中心负责人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