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创意
儿童本来就都是天生的科学家,直觉地渴望研究、探索周围的世界,可惜的是,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很快地就被父母压抑住了,在安排得喘不过气的课程中,眼睛里的光芒一天天黯淡下去!
因为AB宝在四年级及五年级时,都曾代表学校参加台北市的科学展览比赛,得到几个小小的奖项,所以我也跟着去参观这些中小学生得奖的作品。看完之后还真的吓了一跳!台北的中小学生的科学水准居然有这么高呢?还是有那么多科学天才散落在许多学校?
因为有非常多的作品不要说孩子怎么能够想得出这些问题来,更困难的是还得设计出实验流程,而我还算是关心科学教育的人(曾经担任过图书金鼎奖或年度好书大家读科学类或知识类的评审委员),单单想看懂他们实验的结论都还有点困难呢!
难免令人感慨,孩子参加“科学展览”的过程中,家长或老师到底帮了多少忙?这种检讨“科展是谁做的”的声音,在美国中学里也有,因为科展比赛得名有利于大学甄试,因此有职业枪手出现不足为奇,而得奖者所采用的方法或使用的仪器也远远超过中学生该有的程度。
其实不要说科学展览了,连平常的作业,有多少是家长帮忙捉刀的?尤其九年一贯教育实施后,许多的作业必须让孩子动手做,而且那些作业还真的不太容易做呢!我看大部分都会落到学生家长头上。记得有一年元宵前后到朋友家玩,见朋友熟练地做着花灯,我很讶异朋友居然还有这个雅兴,只见他说:“是孩子的作业啦!我有两个孩子,所以这是我第四次做同样的作业,愈做愈快也愈做愈好了!”
科展实验,印证生活所学
对于AB宝平日的作业或科学展览,我们基本上要求她们要自己动手,可以找我们一起讨论,而我们则是提出问题引导她们找到方向,但是内容与成品一定是她们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完成的。她们学校的态度也不错,科学展览并不是由老师指定几位同学负责参加比赛,而是全校中高年级每班每个同学都要做,自己找同伴,两个人或三个人一组共同做一个作品。然后再从每个年级里挑选出优胜的作品,代表学校参加全台北市的比赛。这就是教学正常化。
记得三十多年前,我读中学时被老师指定参加科展,并没有经过校内的比赛,直接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按步就班的照着老师的想法完成,作品里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不多。
AB宝四年级的科展研究题目,是延续她们参加气象局举办的气象科学营学到的,透过测量我们住的山上与位在山下的学校之间的温度与湿度、高度与气压的变化,来证明理论与实际状况是否相符。
五年级时,AB宝加入了“世界河川日”检测河川污染度的志工行列,学会了一些试剂与测量方法,刚好我们家住山上是新店溪的上游,而学校围墙边就是新店溪的下游,AB宝就以上游、中游、下游各选两个地点开始长期监测,每个月至少一个假日出去采样与观察,连续纪录了半年多。而我们也刚好利用孩子在完成学校作业的同时,引导她们为守护环境尽一点心力,让知识可以跟行动实际连结。
有创意的亲子互动准则
很多有心的父母,知道创造力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是很重要的,于是往往到处寻找哪里有教创意或教科学的补习班。大家似乎都忘了,其实儿童本来就都是天生的科学家,直觉地渴望研究、探索周围的世界,可惜的是,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很快地就被父母压抑住了,在安排得喘不过气的课程中,眼睛里的光芒一天天黯淡下去!
要孩子有创造力,保存好奇心,关键在于家长平日与孩子的互动里,有没有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然后聆听他们发问。
父母不必一定要知道答案,也不必告诉他们答案,只要热情地回应他们:“我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与找答案!”
(二)编故事,不要列举一大堆事实。
科学的精神在于解释,给一个好的、合理的说法,而不只是单纯的事实堆积,所谓解释就是设法替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赋予意义,其实也就是编一个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三)给孩子时间去想。
缺乏耐心等待是大人最常犯的毛病,问孩子问题,通常只等一秒钟,孩子若是没有回答,就马上告诉他们答案。其实我们也真荒谬,我们提的问题,大概都是经过了几十年来(甚至几千年)多少前辈的研究与发现,我们却期待一个孩子在一秒钟就想出答案?
(四)小心我们平常话的用语习惯。
在讨论科学问题时,不要脱口说出“对”或“很好”,如果是一般的鼓励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科学探索而言,这些赞美等于暗示着讨论已经完毕,标准答案已经找到了。建议家长可以换个说法,用“那真有趣!”“哇!我以前没有这样想过呢!”或者再多问一些问题,多提一些看法,让讨论持续下去,才会有更多的想像与新的可能性产生。
若是要谈创意,标准答案会严重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可惜在不断地补习、考试之下,孩子的创意怎么还有可能存在呢?
野有道理
要教“为什么”,不要只教“是什么”。好奇与发问是引领人类从无知跨入有知的指示灯。创意的培养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1.重新定义问题及虚拟各种解答;
2.打破模式,跳出原有框架,尝试新组合;
3.运用所有感官去体会问题;
4.暂停、放松,让问题沉淀到潜意识。
摘自:《教养可以这么浪漫》野人出版社提供@(//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