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月24日讯】《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记者获悉,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北京作为参与试点的地区,从新学期起将在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2月21日《羊城晚报》)
据说京剧进课堂,其目的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表示来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实施传承前,我们有必要先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一股脑地眉毛胡子一把抓。京剧是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呢?这,首先得打上一个问号。当然,在将之视为“国粹”的部分国人看来,京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在不喜欢京剧,对京剧一点都不“感冒”的部分国人看来,京剧无非是许多戏曲之一种,文化倒肯定是的,但根本说不上什么“优秀”不“优秀”。如果说京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难道“昆曲越剧黄梅戏,粤剧评剧二人转,秦腔花灯花鼓戏,川剧豫剧碗碗腔”等,就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了吗?我们的教育部为何如此偏袒京剧,要用一刀切的命令,只让京剧进课堂而且是必修,这是为什么呢?教育部为何要厚此薄彼呢?京剧可以进课堂,其他的剧种为什么就不能进课堂呢?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京剧不是普通话,不需要、也不能动用行政的力量,拿出推广普通话的架势来予以强力推行。全国人民齐唱京戏也不一定是好事。”我是浙江的,对我来说,与其要我学京剧,还不如让学越剧来得更有兴趣些。我喜欢越剧,而讨厌京剧,在电视上一看到京剧就转台。
京剧进课堂,必须换成戏曲进课堂才有意义,而且这种学,必须是“选修”,而不必是“必修”,要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如果不管孩子有无兴趣,只是为了所谓的“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硬要孩子去学,这种强迫之下的学,无异是对真正的“传统文化”的扼杀,而不是“传承”。
还有一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公布的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中,除了一年级的《报灯名》、六年级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外,其他13首曲目全部是“样板戏”中的唱段。这就难怪网友“五岳散人”在博客上表示,15首唱段中样板戏的比例过高,根本不能代表传统文化,他认为有关部门在“挂羊头卖狗肉”,是文革的“借尸还魂”。
在这里,我要问的是:“样板戏”算是哪门子的优秀文化?如果“样板戏”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那还有什么不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是个过来人都知道: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的“样板戏”,其实是当时特定政治环境下复杂因素造就的“特殊”文化品种,在思想内容上我们绝对不能完全赞同,有许多是需要扬弃的。文化大革命,究竟要革谁的命?还不是要革“传统文化”的命。作为文革精神的“传承”的“样板戏”,在今日,怎么一转身就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了?同样的“样板戏”,在过去是革“传统文化”的命的,在今日却“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和我们过去把“越穷越光荣”视为真理,不久后,又变成了把“越富越光荣”视为天经地义的思维逻辑,完全一样啊。都是人云亦云,都是颠倒黑白,180度急转弯。
“样板戏”算是哪门子的优秀文化?“当年样板戏在人物典型塑造上追求高大全,在唱腔设计上追求唯美单一的高亢节奏和流水旋律,艺术审美上模式化,传统京剧艺术的许多传统(如小生、青衣)被丢弃殆尽。在此情势下,公众传唱愈广,传统文化的精髓流失愈重。”(张敬伟语)“样板戏”,是文革时民众在没有任何其他娱乐方式的非正常情况下,被强迫接受的,可以毫不客气地这样说:“样板戏”,是意识形态挂帅下对民众进行强制性的“洗脑教育”!“样板戏”,是用“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对广大民众进行疯狂欺骗的集大成者。这样的“样板戏”,让巴金听到,是要做恶梦的——那是“文革”的恶梦。
“样板戏”在今日能够“借尸还魂”,确实说明我们过去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对文革的反思反省工作做得很不够很不够,我们还没有真正吸取文革噩梦的教训。在口头上,我们是否定了十年文革,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确实有一部分人,对文革还有那么一点的感情——不甘心文革的失败,不承认文革的错误——这感情的存在,即是对文革的同情,对文革还没有作100%的唾弃。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不止一人,反复发出过这样的担忧:说不定什么时候,文革这样的悲剧,又会重来一次!这样的担忧没有错,“样板戏”在今日能够“借尸还魂”,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有人还在喜欢用“样板戏”“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对广大民众进行疯狂的欺骗,对民众进行强制性的“洗脑教育”。这是“样板戏”进课堂的真正实质!
同胞们,请清醒一下吧,请睁开你们的双眼,千万别被所谓的“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蒙住了眼睛,让令巴金做噩梦的“样板戏”,又一次在神州大地上唱响,让传承文革精神的“样板戏”,又一次强奸我们的视觉神经!
2008、2
于速朽斋
──转自力瑾速朽斋笔记(//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