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民俗采风

元宵节的民俗(上)

有关元宵节的起源,认为是汉代宫廷的一种祭典演变而来;另一种是源自民间的“三元节”,旧俗以黄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而黄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而黄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而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热闹也最受重视。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或灯节,是民间多彩多姿的节日,也是过年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复常态,所以民间热烈庆祝,故有小过年之称。台湾元宵夜的风俗、上元祈福、元宵祭祖、迎花灯、钻灯脚、猜灯谜、舞龙舞狮。

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

元月十五是上元佳节,也是天官大帝的诞辰,民间说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庙都在凌晨举行盛大的仪式加以庆祝,祭品仪式就如同初九庆祝“天公生”一样,也都演大小棚的戏,请道士念“三界公经”。

元宵祭祖(即汤圆,因于元宵节吃食,故名):

元宵节期间,民间有吃元宵的传统习俗。起初,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时,吃的是拌合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则是一种蚕状的面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后来,由于这种食品专在元宵节吃食,因此,就把它称为“元宵”了。其实汤圆和元宵的差异只是在于大小和是否包馅罢了!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大小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称为“汤圆”,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里面包馅的则称为“元宵”。

元宵所包之馅有甜有咸:甜的内包如豆沙、芝麻、花生、枣泥、桂花、白果…等等;咸的内包如猪肉、火腿、虾仁、咖喱..。至于作法则南北不同:北方以馅沾粉,用筛子一层层滚出来(摇元宵);南方则以糯米皮包馅,用手搓圆成型(包元宵)。由于台湾没有地域的限制,因此,南北的元宵都可以吃到。

迎花灯

迎花灯,元宵节又称灯节,灯与丁谐音,因此迎花灯有求子添丁的意义,“过年谣”有:“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的说法,可见迎花灯已成为元宵节的最佳表征。唐朝以后,花灯不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也成为深入民间的活动;宋朝是花灯的全盛期,宋代花灯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空前。

传统花灯以竹、木、藤或麦杆为灯架,以纸、绢或其他布料糊裱而成,有造型生动的十二生肖,今年是鼠年当然是少不了金鼠了,另一类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的二十四孝…等等,而近年来塑胶灯及造型单调的圆灯,取代了原本多采多姿多变化的灯市,但可能亦是未来的主流;

钻灯脚

钻灯脚,古时嫁娶多以媒妁之言。在婚前男女少有见面的机会,因此利用元宵夜相互见面,少女跟随着母亲到寺庙烧香,男方则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庙礼佛,男女在灯下互相偷看对方,这是古代的一种相亲方式;另一则为已婚但没有男孩的妇女求子,凡是想在今年生男孩的妇女,故意在灯笼下走来走去,祈求神佛保佑生个男孩。所谓“钻灯脚,生男孩(卵巴)”,大概因“灯”与“丁”发音相同之故。

猜灯谜

灯节除了花灯外,最盛行的活动就是,(起源于宋仁宗)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文艺术,从春秋时代就有以接近迂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宋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春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待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