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

美国名导为何辞北京奥运顾问(一)

人气 2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月18日讯】(新唐人电视台报导)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栏目热线直播节目。我是主持人安娜。

在线收看
下载收看

2月12日,美国著名导演和制作人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表示,他将不再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艺术顾问,他说他的良心不允许他这样再工作下去。他为什么要辞去这样的职务?奥运是不是被政治化?国际上对这个问题怎么看?2008年北京奥运的前景如何?

今天我们请两位嘉宾和大家一起进行分析,欢迎您打我们的热线号码提问或发表意见,热线号码是646-519-2879;中国大陆的免费号码是4007128899再拨8996008663。首先向各位介绍一下今天现场的两位来宾,这位是美国的律师叶宁先生,叶律师您好!

叶宁: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好!

主持人:这位是资深的时事评论家陈破空先生。陈先生您好!

陈破空:主持人您好!

主持人:可不可以先请陈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斯皮尔伯格他辞去奥运开幕式、闭幕式艺术顾问的背景。

陈破空:斯皮尔伯格是在2006年7月被北京奥委会聘为艺术顾问,就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艺术顾问,但是斯皮尔伯格一直没有签署相关的合约,没有跟中国奥委会方面签署合同。

他接受了邀请,但是并没有签合同,因为他想在签合同前,能够说服中国政府停止在苏丹,支持苏丹军政府在达尔富尔地区所实施的种族侵袭和大屠杀。

他当时认为他能够这么做,但他实际上没有做到。他在这个过程之中,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误解,包括美国好莱坞许多的演员和导演、艺术家,都对他持批评,认为斯皮尔伯格不应该担任北京奥委会艺术顾问的职务。

而斯皮尔伯格自认为可以说服北京当局,所以他两次写信给胡锦涛,希望他能够发挥影响,停止在苏丹进行的种族大屠杀。但是两次写信,他都没有得到回应,他提出跟胡锦涛见面,也没有得到回答。

在这种无比失望的情况下,又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斯皮尔伯格最终做出决定,辞去北京奥委会所谓开幕式、闭幕式艺术顾问一职。这就是前因后果。

主持人:斯皮尔伯格在我们看来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导演,好莱坞导演,而且他导演的很多电影都让我们非常喜欢。比如说像《ET外星人》,还有《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大白鲨》这样的电影,都是让我们百看不厌的。能不能请叶律师给我们介绍一下,斯皮尔伯格从他个人的特性来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叶宁:我们知道斯皮尔伯格是著名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他是具有犹太族裔背景,斯皮尔伯格的艺术成就,在二十世纪和本世纪是非常卓越的。他导演的电影深刻的反映了对人性的讴歌,所以斯皮尔伯格被认为是艺术家的良知和道德的象征。

作为斯皮尔伯格这样一位巨人级的伟大艺术家,他今天这样做,我觉得不仅是出于政治道义和良知的考虑,而且有他非常精明的地方。因为我们从历史严格的来看,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个有举足轻重的能量和影响力的人物,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当中,所采取的道德立场和良知的立场,往往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看到1936年柏林纳粹奥运会的时候,就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当时的美国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他就采取了支持纳粹德国举办奥运会的立场,70年后,身后留下了几辈子的骂名。

另外一个是以法官杰罗米为首的美国业余奥林匹克运动会,坚决抵制1936年的奥运在德国柏林举行。这位抵制运动的领袖,他是天主教的背景,他是受到后世的赞扬。

所以,历史学家在评论这些事件的时候,认为如果当时人们有足够的良知和清醒的头脑来抵制1936年的奥运,可能能有效的阻止德国的军国主义和以后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主持人:您说到良知,正好就是这次斯皮尔伯格他在辞职的时候,他说我的良心不允许我继续像平常那样工作。我想问一下陈破空先生,很多我们国内的人不太理解,就是说这个奥运会跟达尔富尔的屠杀还有他的良心,这之间有什么必然连系呢?

陈破空:斯皮尔伯格完整的话是这样说的,他说:“他的良心和良知不容许他的时间再浪费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或闭幕式这项工作上;他要把他的精力放在阻止苏丹所发生的大屠杀上面。”

而且这里有一个细节,像民主国家的总统比如说布什总统,是最大民主国家的总统。任何人给布什总统写信,哪怕是一个普通的人,哪怕你的英文不好、很蹩脚,甚至用别的语言给布什写信,他都会回答。他哪怕是用办公室那种公文式的回答。

但是斯皮尔伯格他不是一般的导演,是一位大导演、名导演,多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尤其他的《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是震惊世界的,因为这个电影反映了在纳粹统治下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电影,在全世界包括中国都上映了。像这样的大导演、名导演,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给胡锦涛两次写信,居然没有得到任何回答……

主持人:我打断您一下,我们有一位中国大陆北京倪先生的电话,我们先接一下倪先生的电话,倪先生请讲。

倪先生:我一直给您打电话,现在打通了。我说斯皮尔伯格他本身就是一个缺少良知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他拍《辛德勒名单》这样的钜着,他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应当有比其他的人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在一个资讯发达的今天,他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对于历史进程的了解。

他当初接艺术顾问这个职位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很反感。就是有这么一种情况,人们对过去的历史、过去的罪行,人们有胆量出来指责它、出来批判它;但是特别对正在发生的情况,就没有这种勇气了,就没有这种道德责任。

我觉得斯皮尔伯格也不例外,我觉得他也是一个缺少良知的导演。他现在把艺术顾问辞了,只不过是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这么做。所以对于他一个大导演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早就一般般了,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谢谢倪先生,希望您今后多给我们来电话发表您的意见。陈先生,那刚才打断了您,您要不要继续说,还是回答倪先生的问题。

陈破空:我先回应一下倪先生的话,谢谢倪先生这么远打电话来。倪先生的话值得参考,但是是这样的,西方人包括西方的政府、西方的商人、艺术家,有相当一部分他是希望通过一种“软接触”的方式,来改变中国政府的政策。西方的政府包括克林顿政府和法国政府。

斯皮尔伯格原先接受北京奥运会的聘请,他是自认为他能通过那种接触的方式,来促进中国政府的改变。在这个问题上,还很难说他没有良知,只能说他是糊涂或是迷信,或者说是天真,对独裁者抱有幻想。

而当他给胡锦涛写了两封信,没有得到回答的时候,他可能才领略了独裁者的傲慢。因为这在事件上是不可思议的,这么一个巨大成就的导演给你写信,一个回答都没有,连一个公文式的回函都没有,哪怕是一行字的回答都没有。

这个独裁者的傲慢,使得这些西方的文艺人、作家或者说是政府所不能理解的、不能了解的。而且他们总是用他们西方的思维方式想来软化独裁者。所以这个地方失败了,这是一个重大的挫折感,他没有起到作用,他本来想通过这种软接触起到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批评,受到了他的同行、国际社会和新闻界的批评,所以在这两种声音下,使他的良心感到不安。

实际上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萌发这个念头,但最终他还是想再试一下,通过他跟胡锦涛的直接接触来改变这个政策,但最后他直接的失望而且绝望,所以他放弃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很难说他的良知有问题,只能说他的认知是有问题,很多西方人存在着这个认知问题。

主持人:刚才我打断您的话了,请您谈一下这个奥运和苏丹在达尔富尔地区屠杀、他的良心之间有什么关系?

陈破空:是的。因为奥运也好、艺术也好都是跟人性、人权非常一致的东西,那时我们在谈奥运和艺术的时候,跟人性、人权、良知无关,既然奥运、艺术是反映正面的东西,而他一定是跟人权与良知有关。

就如刚才叶律师所说,历史上1936年纳粹德国举办奥运会受到抵制的情况,以及1980年苏联举办奥运会受到国际社会抵制的情况,以及1988年韩国受到压力、今年2008年中国奥运同样受到国际压力。

这就可以说明历史的线索,当奥运会提倡的是体育精神、和平精神、人类和平竞争的时候,就要想到人类所面临的灾难、人权的灾难、人权的迫害、专制独裁的丑闻,而这个体现“人类光明”和正面的奥运盛事正要在北京举行。

而北京政府是当今最大迫害人权的专制独裁政府、臭名昭著的独裁政权,在这个时候如果不把良知、道义跟这样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是不可思议的!

主持人:叶律师您觉得这一次斯皮尔伯格辞职,在国际上引起什么样的影响呢?

叶宁: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滚雪球的国际效应,中国政府可能最担心的就是像斯皮尔伯格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有巨大的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所引起的后续问题,实际上像斯皮尔伯格的辞职就是抵制北京2008年国际奥委会的行动,他这个辞职不是简单的辞职!这样的辞职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抵制的行为。

刚才您提到奥运会和良知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奥运会的宗旨和原则的第二条,就是奥运会的精神就是要维护人类的尊严,在维护人类尊严这一点上,斯皮尔伯格选择遵守奥运会宗旨和基本原则第二条的精神,我觉得同时斯皮尔伯格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做出的这个决定不可以说不是一个精明的决定。

因为如果今天站在前台,以这么一个作为人类良知艺术家的形象和代表的人物,如果站在前台支持独裁的北京政权举办奥运会的话,今天可能会得到一些实际蝇头小利的行为。但是在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可能在人类历史上要留下万世骂名的愚蠢举动。

主持人:这也许跟他在拍《辛德勒名单》与准备的过程中所了解的历史有关系了。

叶宁:有关系。我们从1936年的奥运会得到非常多有意义的教训。

(待续)

(据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录音整理)(//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史匹柏杯葛北京奥运 掀骨牌效应
运动员组“达佛队” 另辟奥运战场
【热点互动】中国新年话传统(四)
李平:北京还能冷对TeamDarfur多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