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焉用佞
【原文】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4),不知其仁(5)。焉用佞?”(《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
(2)佞:音读“泞”,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逞口舌之快。
(4)屡憎于人:常常招引别人的怨恨。“憎”读音“增”,怨恨。
(5)不知其仁:有口才者是否称得上有仁德还不可知。
【语译】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好口才。”孔子说:“何必要凭借口才、能言善辩呢?凭着伶牙利齿容易和人争辩,常常会招来别人的怨恨,这样的人不一定有仁德。何必要表现好口才、能言善辩呢?”
【研析】
孔子就人们对冉雍的看法,提出他的想法。他认为修养心性、具有仁德才是真正的根本,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主要的,没有仁心,根本什么也谈不 上,反而容易把口才这样的雕虫小技利用来显示自己或满足自己的私欲。因此,很能说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而有仁德的人并不一定爱说爱表现。应该以仁德判断人 品,而不应以口才、能力等来评定一个人。
文中可以发现人们可能太看重口才的外在表现,忽视了内在的心性才是根本,所以才会对冉雍有仁德却没 有表现好口才感到疑惑。看重外在、物质享受、追求名利的人,其实很想有仁德、有好口才,然后利用来达成目标、满足私欲,却怎么努力奋斗也难成功。其实,不 注重修心养性的人,原本就是会有不少妄想和疑惑的。
【延伸思考】
“祸从口出”这句话常提醒人们说话要谨慎,许多祸端、矛盾常 来自于喜欢说、能说。好辩、争强好胜的结果,往往引发妒嫉心和怨恨。想想看:在今天人心非常复杂、矛盾非常尖锐的社会人群中,应该要怎么说话才好呢?能说 假话吗?能不说公道话吗?说话时能不替人设想吗?那么说到头,是不是要本着“仁”的基点去说话才行呢?本着“仁”说话,会和人辩、争强好胜、维护自己攻击别人吗?
目前社会上充满虚假的人事物,假新闻、不实广告、假货、假证书、诈骗集团等简直太多了,失去道德规范的社会人心,发挥在口才上或其 它专业技能上,往往就是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地想达成目标,利用口才行骗,利用人的善心、人性弱点行骗,完全不考虑后果和别人的死活。
想想看:口才和技能是 不是可能被善用也可能被误用,就像人的容貌或表现也可能看起来很美很善,但内心却包藏着祸心,这是不是更具欺骗性?任何的形式、外在、表现、能力的美好能 等同于内涵本质吗?是不是要看内涵本质是真正的好,才算是真正的好呢?那些能骗得了人的,是不是常利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障眼法迷惑人呢?
【问题讨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修口?说话的态度该如何表现为好?
* * *
【历史故事】
三缄其口
孔子前往周室,参观周朝的祖庙,看见祖庙的右边台阶前有一尊铜人,它的口部被封了三层,背后面有铭文说:“这是古代一位慎于言语的人。小心啊!小心啊!不要多说话,说多了话,必然有闪失;不要多事,多事必有灾祸。平安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情。不要以为没有危险,祸患将随之到来;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天灾正在那里等待着对恶人的惩罚。小的火苗不扑灭,烈焰冲天便无可奈何;小的水流不堵住,奔流成河便一筹莫展。如果出言不慎,就会埋下祸根。强横的人不会正常死亡,好胜的人一定会遇到敌手。
君子知道天下不可以一手遮天,所以就对人退让一点、谦卑一点,使人亲慕自己。持一种谦卑、退让的态度,就不会有人能与自己争衡。人们趋向那边,我独坚守此处;众人心智迷乱,我独思想坚定。把智慧深藏心底,不与人争技艺短长。这样做,即使我地位高贵,也不会受到危害。江河之所以成为江河,是因为它卑下。上天没有特别厚爱的人,但是他一定佑助善者。小心啊!小心啊!”
看完以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记住这铭文。这些话虽然鄙俗,但切中要害。俗话说:‘格外小心和谨慎,就如同身临深渊边缘,如同脚踩薄冰一样。’如果能够照这样立身处世,怎么会因为嘴巴而招致灾祸呢!”
转载自:〈正见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