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行和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倒是容易的事情。把美德定义为知识,不是很好容易理解的。
我们知道,吐此真言的是苏格拉底。在人们眼中,他是有名的哲学家。所以,即使不是很理解,也拿来作为强有力的佐证而用、而言。其实,人类社会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随着在大法修炼中的成熟,某一天再看到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忽然觉的有新的认识。于是,写出来和读者切磋。
我们不妨观察一下,为人类历史文明,作出了很多贡献的人士,真的都是道德水准很高者。
近代的说,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等许多大科学家,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可想而知,他们道德底线是有相当保障的。记得有人统计,说诺贝尔奖得主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正常的情况下,信神者的言行和思想,是有约束的,和受到不断净化的。所以说,基本上道德水准是比较高的。
那么,这样例子在中国古代,更是不胜枚举。屈原、司马迁、鲁班等等。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一句李太白的话,不是道德水准的写照吗?而李太白何许人也?诗仙。
美德就是这样,紧密的和知识联系着。
也许,一些德行不值得恭维者的只言片语,也有一些智慧的闪光。但是,正因为其德行和智慧的不相匹配,他们的人和事,都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很快忘掉。
从另外一方面看,如果把大脑比作一个容器,那么,知识和美德能够相容的、相互促进的在其中存在和生长。而恶和知识,就不能相容的在其中存在。
从另外角度看,美德者一定是包容、豁达的心态,神闲气怡,这样的大脑对智慧的发挥,是最佳状态。相反,狭隘、恶毒、自私者,心烦气燥,其心理状态最不宜智力的发挥。那么,怎么能和知识挂钩呢。
老子的《道德经》,顾名思义是一篇深刻阐述道德的经论。而其玄妙的高深内涵,其中蕴涵的“知识含量”,知其一二者甚是寥寥。这个,是不是直接的反映了道德和知识的紧密关系呢?
其实,在修炼界看来,是这样的。
人们的不同生活方式,不是决定人生活的快乐幸福的根本原由。
引申的说,就是人们掌握的制造业的发达与否,并不是幸福的根源。也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所谓掌握的知识,创造的财富,并不是幸福的根源。
而人的快乐与否,幸福与否,决定性的因素,是自己的业力大小。做的好事多,曾经承受的痛苦多,那么积累的德就多;反之,做的坏事多,伤害别人的事情多,积累的业力就多。德多的人,在人生的路上,高兴的事情就多,幸福的生活就多;而业力大的人,人生路上的不幸就多,烦恼就多。
无论是人自己怎么算计,安排,奋斗,最终逃不出宿命的结局。德者,自在、幸福相伴;业者,痛苦、烦恼相随。
生命一直恪守美德的准则,就是在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最有效的根本办法。这样的生命,不是智慧的吗?
所以说,“美德即知识。”
──原载《正见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