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成熟的文章即是一个意义的有机体。在文化脉络下,作者透过有意的安排,让文章中各个部件各司其职又彼此依存,将主旨概念完整的呈现出来。所以阅读者必须以一个有机式的观点来阅读文章,如此才能体会作者的意涵。
创作时作者以字、词、句子、段落等部件构成篇章,让读者了解其创作主旨。无论作者以转折、并列与因果等关系表现文章均会呈现意义的有机体。附录“菊岛巡礼”,即是将“天在宏观上保护着人”、“一方活水,养一方人”的主旨意涵贯穿于文章的各个部件中,使文章形成一个意义的有机体。
就文化而言,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文化核心价值。虽然这个价值历经西方科学的挑战,但是在地球环境遭到人类破坏,引发的温室效应等环境危机后,人类已渐渐体会到人是自然的一份子,环境议题再度获得重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代表自然,也代表道德与人格。天和人的关系是,“天生万物以养民”、“一方活水,养一方人”上天化育环境,人利用这些环境在此繁衍生命,也就是说“天在宏观上保护着人”,所以中国人讲敬天、谢天,个人的人格修养更要“德配天地”。
就句子的层次而言,文章中第一、二、七段的核心句子“来这里,可以体会到特殊的海洋和岛屿文化。”“澎湖又叫‘菊岛’,虽然天候地质不佳,不过天人菊却长得特别好看。它们就像有毅力、不怕挫折的澎湖人,不管环境多恶劣,都能存活下去。”“我们体验到澎湖人与海为邻,利用海洋、岛屿的地理环境,以及海中生物,所建构出来的文化”海洋岛屿和人的文化,都体现了“一方活水,养一方人”“天在宏观上保护着人”的意涵。
就词的层次而言,“天人菊”这个核心词即表现出“天”与“人”人对天的依存关系。就字的层次而言,“天”字“一”、“大”为天,在文化中道生于一,一字定阴阳,一之上为天阳;一之下为地阴。大即是人,人归天为大。天、地、人三才,“天”字表现出,人在天的保护下,立足于大地生活。“菊”字更呈现了这种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艸”、“包”、“米”为菊,菊花是一种植物“艸”,“米”字其实是菊花的花瓣,包去掉巳的字有保护的意义,大概就是保护花瓣部散逸的花托吧。所以在题目‘“菊”岛巡礼’都蕴含着这种保护者与被保护者之间的关系。
那天如何“一方活水,养一方人”,“天在宏观上保护着人”呢?就段落的层次而言,第三、五、六段环境提供“咾咕石”为建材筑屋,作为防风墙围种植蔬菜,以石沪及出海补鱼。第四段虽仅略述天后宫、吉贝岛、桶盘屿等景点,但是“导游”二字已说明其观光价值,“绿蠵龟保护区”则体现对环境生物的爱护精神。
由“菊岛巡礼”此篇典型的文章可发现,一篇成熟的文章即是一个意义的有机体。读者只要以这个观点,寻找字、词、句子、段落、题目等意义关系即可体会作者主旨意涵。
* * *
附录:菊岛巡礼
“引自台湾康轩文教事业出版之国小国语课本11册”
一、小舅舅在澎湖当兵已经一年了。这一年来,只要一放假,他就会到澎湖各处参观拜访,因此对澎湖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告诉我们:来这里,可以体会到特殊的海洋和岛屿文化。
二、终于有三天的假期,我们带着热切的期望,来到了澎湖。本来以为干旱贫瘠的澎湖,是遍地黄沙的光景,没想到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片金黄耀眼的天人菊,看起来就像是一座“菊花岛”。舅舅说:“澎湖又叫‘菊岛’,虽然天候地质不佳,不过“天人菊”天人菊却长得特别好看。它们就像有毅力、不怕挫折的澎湖人,不管环境多恶劣,都能存活下去。”就在这一大片、一大片天人菊的伴随下,我们展开了一趟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巡礼”。
三、一路上,有许多灰暗的石墙,罗列在路旁的土丘上,我们感到十分好奇,舅舅解释说:“澎湖的风大,为了要让农作物好好的生长,住在这里的人便找来咾咕石,堆成的防风墙。”听了舅舅的解释,我们更好奇了,到底什么是咾咕石呢?“咾咕石就是珊瑚礁的遗体,除了可以为农作物遮风蔽雨,还可以用来盖房子呢!这种以海中生物为建材的文化,少有吧!”舅舅说。
四、舅舅像个导游一样,带着我们边参观边解说。我们拜访了马公本岛最古老的天后宫,走过吉贝岛上金黄色的沙滩,看过桶盘屿上壮观的柱状玄武岩……。坐在望安岛的沙滩上,舅舅叙述着绿蠵龟洄游上岸的故事。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少数还有绿蠵龟上岸产卵的沙滩。澎湖人本着爱护生命的精神,特别设了一个保护区,好让它们能安全无虑的上岸产卵。
五、最后,我们来到了风景秀丽的七美岛。舅舅指着平躺在海边的“望夫石”,说:“岛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个怀有身孕的妻子,夜以继日的伫立在海边,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谁知无情的大海,却夺走她心爱丈夫的生命。痴情的妻子不肯相信这悲伤的事实,认为她的丈夫总有一天会回到身边,依旧在海边痴痴的守候……。”远眺望夫石,听着这凄美的故事,真是令人感动。
六、当我还沉浸在这悲伤的故事中,弟弟却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双心石沪,它心连着心,出现在悬崖下方。海水正在退潮,许多涨潮时游进石沪里的鱼儿,被围堵在里头,找不到出口。舅舅指着正在捞鱼的渔夫,笑着说:“你看,从前的人多有智慧啊!发明了这样的石沪,连现代人都可以‘不捞而获’了。”
七、三天的时光匆匆而过,在舅舅的带领下,我们体验到澎湖人与海为邻,利用海洋、岛屿的地理环境,以及海中生物,所建构出来的文化,就像一颗颗智慧的结晶,在大海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