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问我台湾的品牌为什么只有一些能进入国际市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建议读者可以先回顾以前我写的“品牌必须有品也有牌”(加入文章网址连结),那一篇是在提醒您品牌不是招牌,所以作品牌不能只是作广告把招牌亮出去,而是要真的找到品牌的“品”然后跟“牌”一起推广出去。
在讨论如何将品牌推向国际之前,我们可以先由成功的案例试着观察出一些现象。台湾足以在世界上自称享有品牌效益的其实不少,例如电子3C类的华硕、宏碁,电子代工的鸿海、台积电、联电,生产民生用品的捷安特脚踏车,这些品牌都有个特性,那就是消费“量”够大。没有量的产品,要建立国际品牌可能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使用过的消费者不够多,难以建立口碑效益,因此产品透过消费者被传递的速度会比较慢,但是这一点还好,因为可以靠着时间的累积产生正向循环。
二、很难藉由大量消费者的使用回馈意见作产品修正与品质提升,在什么都讲究Web2.0互动概念的时代,如果产品只有少量的使用者,那生产者及销售者便很难快速获得大量的使用心得资讯,而能够获得较多消费者反应的产品若能将意见转换为产品进步改良的动力,那就更能迎合市场的需求。
三、销售量少自然营收就少,在赚钱不多的情况下,无论是要对产品作改善升级或者作持续的广告也都有困难,这就会产生恶性循环,除非原本就已经准备一大笔钱准备连续烧好几年,否则可能就因为差那几个月而可以成功的品牌却永远看不到那一天。
台湾人口太少所以本身市场太小,当年没有走出去是“没勇气”,现在没有走出去大概已经是“没能力”了,因此台湾的企业在全球化已经喊了这么多年的今天如果还没有将品牌国际化,那究竟还要不要将品牌国际化?也许要有一些另类思考方式。因为现在所谓的国际,究竟是以国家来区分还是以地区来区分?台湾厂商看的是大陆、欧、美、日?还是非洲、苏俄、印度这些市场?目前已知的是很多台湾企业的策略是先在大陆建立品牌,因为那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完全符合消费量要大的需求,而且语文与交通条件对台商来说门槛相对也较低。
其实品牌国际化这个问题如果换成是大陆的企业来问我,我就会反问“贵公司在大陆是否已经是知名品牌了?”如果不是的话,那我会建议先把时间花在这个全世界都在觊觎的单一最大市场即可。这就像国际知名品牌如果在政治利益冲突下必须思考是否要为了大陆市场而放弃台湾市场的时候,大概都不太需要经过思索便能下决定的现实状况一样。台湾有的是创意与最接近全世界最大市场的机会,但是往往有趣的现象是许多人都采取舍近求远的作法。过去把时间花在讲英文的美国,前几年看到欧盟成立则移师欧洲,最近看到中东与俄罗斯兴起又开始转向这些难度越来越高的国家了。如果真的要由台湾走出去,何必把目标局限在那边呢?
其实台湾的品牌要进入国际真正的障碍只有一个,就是老板是否自己愿意踏出去,我认为叶两传的“老子茶”那个案例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他为了在欧洲经营一个东方的饮料,花了四、五年时间在欧洲不断考察,台湾一般的老板愿意花多少时间作准备?看到这一点,我觉得最大的障碍不是外在因素,内在心理与行销技巧才是最大的问题。@
行销智慧:找到大市场并且真正走出去才能让品牌国际化
“本文作者现为多家中小企业产品行销管理顾问,个人MSN与信箱为 cks1007@msn.com”(//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