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三娘唱昆曲、走圆场、耍翎子、转腰身,执戟骑马,姿态轻盈,如鹤之立、如鹞之翻。与敌对阵,盘旋挑刺,锐不可当;首战王英是个矮子(戴“红一字”胡,黄脸),更衬托她的伶俐与高挑。矮脚虎王英累的窜上窜下,可那扈三娘却如风吹柳摆,不费劲的摇曳生姿。古人塑形人物,颇具智慧,用一个矮子来对比,立即出现一个年轻貌美、名不虚传,浑名“一丈青”的女将形象。
只是大陆现在的演法,叫人诧异,王英竟然长高了,这个原因其实不难猜测。1944年在延安,毛泽东为将京剧变成统战工具,攒辍手下编出一出怎么看也不像京剧的《三打祝家庄》,京剧的特点在于角色的塑造生动立体,而《三打祝家庄》是毛的战争升级理论—由打乡村升级为打城市。
毛以此戏来吹嘘自己的见解: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分化敌人、里应外合,用这些丑陋的斗争招术,编成一出生硬凑合的戏。再也没看过这么枯燥、这么没人性的戏,这出怪戏里面的人物完全是个工具,千人一面,跟僵尸没两样,管你谁是谁,反正是炮灰,用完扔掉了事,最后谁也不会记得你是谁,压根没想到塑造个性这回事。共产党不把人当人看,这出戏可做最好的证明。正常人看这戏都觉得不好,乏味无趣,但因毛泽东说它好阿,谁的牙缝敢迸出不好来。
这一来共产党自比是宋江的人马了,水浒传里的英雄个个都给镀了金,那矮子王英在那跳来跳去,是小丑跳梁,共产党怎么能是小丑跳梁啊,是吧?那王英就站起来了(原来走矮子步来演)。可是就没想到,王英一站起来,就把“一丈青”比下去,一丈青就变成名不副实。这样绝对平均主义的恶搞,文学艺术不再有趣味,味同嚼蜡一般。
《三打祝家庄》乏善可陈,传统老戏《扈家庄》却是处处引人入胜,让人看到中国戏曲内蕴的丰富,包括音乐、舞蹈、文学、武功等多样的艺术形式,供人细细品味。戏曲不只是通俗文化,它能让雅俗共赏,因为在它里面有道的暗示,高者见高,低者见低,大家都能各有所获。
《扈家庄》可分为“迎敌”、“擒虎”、“遭擒”三段。“迎敌”是宋江调兵遣将,派遣八将出战,唯独不派李逵,留下悬念。“擒虎”则是全剧的重心,从扈三娘出场,到与王英对打,最后擒住王英。
扈三娘唱【醉花阴】、【喜迁莺】、【括地风】、【水仙子】成套的曲牌,她连唱带做,戏份非常吃重。王英嘴不饶人,王英明明打不过扈三娘,却能这样说:“呔,扈三娘,你看我身体虽小,武艺高强。自古道秤锤小能压千斤,教你试试俺双棒厉害。如若战你不过,情愿与你做—”,“做什么?”,王英说:“与你做个女婿”。扈三娘看穿他的轻敌之心,将计就计,三点手舞戟,带一个媚笑佯装战败下场,王英一看心浮气燥赶紧追下。舞台上这时文堂(龙套)、军卒引宋江、众将过场而下。这么多人马过后,观众眼睛一亮,扈三娘再次上场,王英追来,两人又打起来,但没有几个回合王英被擒。
接着,宋江率众将攻来,扈三娘在兵马杂遝中,好整以暇的唱着【红弓鞋】、【风入松】、【急三枪】、【园林好】曲牌,一面打的众将落花流水,宋江落荒而逃,他差点就被扈三娘抓住,被前述不被重用的李逵所救,眼看李逵又将落败,林冲带着援军到了。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枉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见识、武艺要高扈三娘一等,扈三娘终于战败被擒。这出戏由扈三娘一人带出众多男将,可说如众星拱月一般,男将女将星月交辉,谱出武术之美。
《扈家庄》原本的戏剧结构完整,不像现在多半只演“擒虎”一段。京剧会没落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演员需求量变小,剧校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出路,如果演全《扈家庄》就需要不少的演员,场面格局又不一样。有这样的结构,才能形象化强中自有强中手这句话的意义;如果仅演“擒虎”,只突出扈三娘一人,突出明星而无法突出戏的整体性。当然如要演完全部,扈三娘要有大功夫,否则喘不过气,那个游刃有余的婀娜就不存在了。@*
<--ads-->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