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出游淡水。我喜欢这个处处充满古迹的临海小镇。倘若给我一天的时间独自出游,或许可以踏遍淡水周遭30几处古迹。然而,娃娃车出游,机动性及行动力处处受限,今天的行程,便只以淡水河岸赏景为主,再见机行事,顺访沿途的古迹。
非假日的淡水,少了四塞的人潮,更见悠闲气氛,很适合带着孩子来此游玩。捷运站出口至淡水河岸的捷运公园,空间广阔,有街头艺人的表演,有户外咖啡雅座,乐声悠扬,秋风送爽,身处这种闲适的氛围,心情更为悠扬。倘若不是推着娃娃车,得瞻前顾后,那么今日漫步淡水河边,就像是男女的约会行程了。
淡水老街充满各式各样鲜活艳丽的童玩及小吃,颇能吸引小东的注意与好奇,而淡水河岸的景观更多彩多姿,穿梭来去的渡轮,忙碌觅食的白鹭,淡水河景,观音山色,热闹的渡轮码头,各式风味的餐厅,交织成一幅迷人的港湾风情。不仅孩子游兴盎然,大人也欢喜于这一山水情境。我们找一处淡水河边,坐木椅,赏风景。
趁着老婆在淡水河畔陪小东逗玩的空档,我走往附近的中正路老街参观“福佑宫”。福佑宫,又称“妈祖宫”,祀奉天上圣母妈祖,是淡水最古老的寺庙。妈祖庇佑海上航行的安全,是台湾人最普遍的神明信仰之一。
淡水也是北台湾重要的门户,两、三百年来,无数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由此地登陆,进入大台北盆地,展开新的人生。我的家族来台第一代始祖就是从福佑宫前的淡水港码头踏上台湾这块土地。
福佑宫的建立,可追溯至清朝乾隆47年(1782年)。而福佑宫有稽可核的修建记录是嘉庆元年(1796年),目前庙门入口的一对石狮底座,还可看见“嘉庆丁巳年吉旦”的刻字。丁巳年,就是嘉庆元年,这一年也是吴沙率领三籍流民进入噶玛兰(蛤仔难)拓垦的年代。当时的台北盆地已大幅开发,淡水港成为繁忙的港口。
福佑宫的历史已超过200年,历经多次修建,目前的外观稍嫌新颖,但前殿的石柱、壁堵则维持旧貌,古物仍然保存,柱石、壁堵、门框随处可见嘉庆、道光等清代年号刻字,古庙的色彩相当浓厚。而庙内悬挂的匾额,从清代嘉庆年代至日据时期都有,亦是古味盎然。
进入庙内,发现左侧的墙壁镶着一块嘉庆元年的古碑,名为“望高楼碑志”。以前几次来福佑宫竟然都没注意到这块古碑,可能是现在竖立了解说牌,所以较容易引人注意。
嘉庆元年时,淡水港进出的船只逐渐频繁,而当时船只并无导航设备,万一遇到天候不良或黑夜航行,可能就会因方向偏误而造成意外。福佑宫于是向各船户募集资金,在淡水河口附近的“油车口”建立了一座望高楼,于夜晚时点燃油灯,以导引船只进港。进港的船只则缴交些许银两,以充作守护工资、油灯燃料及福佑宫的香火钱。
这座望高楼是台湾有记录可考的最古老灯塔。望高楼的遗迹,据说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被日军拆毁,将石材挪去建造堡垒。目前仅存这一石碑,见证了望高楼的历史往事。
福佑宫隔着淡水河与观音山遥遥相对。古迹导览资料上有一张福佑宫的旧照片,福佑宫前临淡水码头,庙内正殿的妈祖可关注着一艘艘舟楫帆樯,在码头登陆或离岸,并给予适时的祝福。如今的福佑宫,门前则被二层楼的市场建物阻绝视线,已望不见淡水码头,仅有狭长中正老街横过庙前,没有前埕及通道可直通淡水河边。
庙前的传统市场已老旧,将来若有机会改建更新,则不妨可留下中间通道,使福佑宫前有通道可直抵淡水河码头;虽然商家的店面会略为缩小,但店铺位于福佑宫的参道两侧,游客人潮应可使生意更为昌隆。
离开福佑宫,三步当两步走,转往附近的马偕街,参观“沪尾偕医馆”及相邻的“淡水教会礼拜堂”。加拿大籍的马偕博士是在清同治11年(1872年)抵达淡水传教,第二年租下了“沪尾偕医馆”现址做为诊所,一边传教,一边行医济世。光绪元年(1875年),再买下邻旁的房子做为礼拜堂,即是今日的淡水教会礼拜堂。
光绪5年(1879年),马偕博士为拓展医疗工作,回加拿大募款,正式兴建“沪尾偕医馆”。建筑由马偕博士亲自设计,并聘请淡水有名的泥水匠洪泉,兴建了这间融合闽南与西洋建筑风格的医馆,外观像一般闽南式的民宅,而搭配西洋式的门窗。
沪尾偕医的设立,造福了更多的病患。光绪10年(1884年)的清法战争期间,沪尾偕医更曾协助救治清兵,而获得刘铭传的感谢与嘉奖。马偕博士过世后,沪尾偕医馆于日据时代大正元年(1912年)迁往台北,另建现代化的医院。今日著名的“马偕纪念医院 ”,即是源自于淡水的这间“沪尾偕医馆”。
沪尾偕医馆旁的淡水教会是马偕博士亲自建立的第一所教会。目前这栋教堂,则是建于日据时期昭和7年(1932年),当时因教堂不敷使用,且为纪念马偕传教60周年而重建教堂。
新建的教堂采仿哥德式的建筑,有直向天际的钟塔,红砖砌造的建筑,窗户有彩色玻璃拼出精美宗教图案,充满神圣庄严的宗教气氛。这栋建筑与沪尾偕医馆都已被入台北县的县定古迹。
马偕博士从淡水开始传教,至逝世时,在北台湾建立了约60所教会。除传教之外,马偕博士行医济世,同时也引进西式教育,以启迪地方民智。光绪8年(1882年),马偕博士在淡水建立了北台湾第一所西式学校“理学堂大书院”(牛津学堂);光绪10年(1884年),又创立“淡水女学堂”,招收女子入学,首开台湾女子教育的风气。
1872年,马偕博士抵达淡水;1901年,马偕博士病逝于台湾。将近30年的岁月,马偕博士奉献给台湾这块土地,他在台娶妻,成为台湾女婿,最后终老于台湾,埋骨台湾,长眠于今日淡水中学的校园内。
旅游日期:2007.10.18
——本文转载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www.tonyhuang.idv.tw/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