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中医“医道”的传承

王元甫 医师、中医医学博士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钜作《千金要方》写序时,开宗明义阐明了医道的创始和医道的传承。孙思邈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

孙思邈说明了医道是创始于黄帝、岐伯与雷公,而后世医道的传承者有春秋的医和、医缓,战国的扁鹊,汉朝的仓公、张仲景与华佗。《黄帝内经》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圣经,其内有许多篇章叙述医道的根源与传承:
(1)医道根源于上帝,
(2)医道传承的顺序:上帝→先师→岐伯→黄帝→雷公。

(一)医道的根源

(1)“上帝”传医道于先师,先师再传医道于岐伯

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称其为天师),岐伯多次谈到他的老师(先师),而岐伯的老师则是师承上帝。所以岐伯说:“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经文中没有详细说明,或许也是秘中之秘。岐伯有关上帝与先师的叙述记载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帝曰: “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2)岐伯传医道于黄帝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多数篇章是黄帝请问天师岐伯的问答经文,《素问》后几篇从《着至教论》到《解精微论》是黄帝教诲雷公的经文,另有些经文是黄帝问医学于伯高(太师)、少俞、少师、鬼臾区,有少数经文没有对话。

另有《黄帝外经》,即《外经微言》(传于清代《陈士铎医书》中),是岐伯回答伯高、鬼臾区、雷公、少师、容成、鸟师等黄帝其他臣子的医学问答录。在《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中,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级之野也。”所以《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及其他臣子的对话,而《黄帝外经》则是岐伯与黄帝其他臣子的对话,两者是有区别的。

(3)黄帝传医道于雷公,成为后世中医传承的根源

“医道”之名首见于《素问‧着至教论》,黄帝问雷公是否能通晓医道?雷公回答说能背诵也能了解一些,但是不能融会贯通。黄帝就告诉雷公医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传授医道予雷公。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二)医道的传承

(1)仪式:割臂歃血之盟

《灵枢‧禁服》描述黄帝传医道给雷公(医道传承)的仪式,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必须行割臂歃血之盟:
①斋宿三日。
②正阳受盟。
③入斋室,雷公割臂歃血为盟。
④黄帝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⑤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
⑥黄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2)秘传方式: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道家的一种秘传方法,鲜为外人所知,是师父将经文的“心法”传给弟子的方式。心法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不知心法,即使知道经文也不知如何使用。《黄帝内经》有关口传心授的记载如下:
①《灵枢‧口问》有“口传”的记载: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 “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②《灵枢‧师传》有“心藏”(心授)的记载: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可得闻乎?”

(3)医道后世的传承

王勃是唐朝初年人(有名的《滕王阁序》是其作品),曹元是王勃的好友,当时住在长安。根据《新唐书‧王勃传》,王勃与曹元交友,从曹元学习许多医学的秘术,所以才在《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序文中透露医道传承的谱序:岐伯→黄帝→历九师→伊尹→商汤→历六师→姜太公→文王→历九师→医和→历六师→扁鹊→历九师→华佗→历六师→黄公→曹元。

(三)医道的失传

现代中医所继承的只是皮毛(药方与经验),反而把中医精华的东西(医道)视为迷信,所以治病就显不出奇效。更有甚者,现代中医抛弃固有的医道(《黄帝内经》),却把现代西方医学的研究方法尊为圭臬,医道已经失传了。(//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