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在各朝代的发展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0月6日讯】胡琴类乐器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但自从在中国音乐舞台上出现后,因其性能及音色等因素,在民间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戏曲、说唱与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旋律乐器。二胡是现代的名称,过去民间多称它为胡琴或南胡,后来依其地区的差异而发展出许多不同类型的胡琴类乐器,如:板胡、京胡、椰胡、四胡、坠胡、嗡子以及胡胡等。
胡琴最早出现在唐朝,根据史料的记载分析,唐代出现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可能是现在胡琴类乐器的前身;“奚琴”又名“嵇琴”,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中,就写有:“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过。”的诗句。“嵇琴”在当时并不是用弓拉奏,而是以竹片摩擦琴弦为演奏方式。
在宋代,“嵇琴”被普遍运用于当时的民间器乐演奏活动以及宫廷宴乐中,且在这些演奏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宋人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中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如怨单于。”于是“嵇琴”始有胡琴之称。另外,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中有以下的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由此可见,当时“嵇琴”的演奏技巧已相当高超,它在宋代已被列为教坊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之一。据陈元靓的《事林广记》所载:“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清亮。”宋代的胡琴类乐器由于作为曲子词、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声乐艺术的伴奏需要而兴盛起来,在当时受到高度的重视,反映了胡琴在宋代已具有一定的演奏水准和艺术表现力。
金、元时,胡琴已用于祭祀和战争。《内蒙古历史概要》中说:“十二、十三世纪时…..祭祀时奏忽忽儿。”(忽忽儿即胡琴)《马可‧波罗行记》中亦讲到1278年蒙古军队排好队伍等待打仗时,兵士们唱歌并奏二弦琴;敦煌榆林窟第十窟中的元代飞天,已有手持胡琴的图像。
十三、十四世纪时,胡琴类乐器在各地流行,从明代《麟唐秋宴图》卷中所使用的胡琴来看,已经是卷颈龙首、马尾琴弓并使用千斤,与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很相近了。明清以来,随着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胡琴除了被广泛用於戏曲、曲艺音乐及江南民间小戏的伴奏之外,亦用于小型合奏及江南丝竹等器乐合奏。随着声腔的变化,胡琴与笛可相互交替担任伴奏,最后西皮、二黄(皮黄腔由两支声腔所组成,即西皮与二黄)统一用胡琴伴奏,距今不过百余年。因此,胡琴可以说是依着主要唱腔而行的重要伴奏乐器。
然而,二胡的发展至此却还不是音乐艺术中一个独立的形式;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促使民间音乐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因而衍生出一个如何处理中乐与西乐、雅乐与俗乐之间关系的问题。后来更因为“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冲击,此时期开始出现一些新式的音乐社团,如:1919年1月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20年于上海成立的以演奏民族器乐为主的“大同乐会”等等。其宗旨多半受蔡元培提倡美育和“兼容并包”思想的影响,主张“研究音乐陶养性情”,输入西方之乐器、乐理,改进国乐。这些音乐社团主要以传授中西音乐知识和技艺,组织演出活动,创作、翻译西洋音乐理论,整理研究传统国乐及编辑出版音乐杂志等为主要活动;这个时期的二胡演奏艺术,从实践和整理上都有了创造性的发展。
刘天华在1927年与友人共同发起组织了〝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吸取西洋音乐的记谱法和小提琴的技法,革新了二胡的形制、弓法和指法,创作了风格一新的‘光明行’、‘空山鸟语’、‘月夜’、‘病中吟’等十首二胡独奏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并将其发展为专业化的独奏乐器。@*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