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麦唐诺/麦加布朗嘉
假想现在你来到了一座典型的垃圾掩埋场前,旧家俱、旧的室内装潢废弃物、地毯、电视机、衣服、鞋子、电话、电脑、合成产品和塑胶包装,还有有机废弃物和尿布、纸张、木块、厨余。这些物品大多由有价值的材料制成,这些材料需要人类花费物力和财力去开采和制造,这曾是上亿美元的物质资产。实际上,可生物分解的物品如厨余和纸张仍旧具有利用价值,它们在分解后能让生物养分返回到土壤中。
不幸的是,这些资产都被随意地堆积在垃圾掩埋场中,价值未能得到再利用。它们是工业体系的最终产品,这种工业体系的设计是一种寻求线性、单方向的从摇篮到坟墓(Cradle to Grave)的模型。资源经过开采,制成产品卖掉,最后在某种“坟墓”中(通常是垃圾掩埋场或者焚化炉)处理掉。作为消费者,你可能对这个过程的末端很熟悉,因为你要为处理这些废弃物负责。想想吧,人家把你当作消费者,但你真正消费的东西却是很少的一部分:一点食物和水。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设计成让你在用完之后扔掉的。但是,扔到哪里了?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并没有扔掉。
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设计思维,在现代制造业的设计中非常流行。据统计,美国用于制造耐用品所开采的资源,超过九○%几乎立即变成了废物。有时,产品寿命也不长。与其大费周章找人来修理原先的旧款,还不如去买时下最贵的新款来得便宜。事实上,许多产品在设计之初就隐含了“过时”的因素,鼓励消费者扔掉旧的,购买新的。而且,大多数人所看到丢弃在垃圾桶里的废弃物,只是诸多消耗材料的冰山一角:产品本身通常只包含用于制造和运输它所需原物料的五%而已。@
摘自 《从摇篮到摇篮 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 野人文化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