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试图从一平民的食物的角度出发,从当时的官方报导、媒体评论、个人日记以及其他许多第一手资料来源,试图从政治、社会经济的层面,想要让读者了解马铃薯对当时人的意义。
首先说明马铃薯的历史,马铃薯的原产地在秘鲁,西班牙人入侵后,于十六世纪带回欧洲,1650年至爱尔兰,十八世纪初,在日耳曼与波兰地区也开始种植,马铃薯本身特色是“热量高、营养高、亦栽种、生长期短、平时逃税、战时保命”,它适合种植的地区,是土壤贫瘠、温度低、干燥、短日的环境。在维基百科提到,马铃薯对土壤适应力强,但气候要求凉、冷,在湿热地区虽可生长,但下一代品种就会退化,需要再从寒冷地区引进新种。
亚当‧史密斯(1923-1790)曾经提到,马铃薯的固体养分是麦田食物产量的三倍,且耕种费用比麦田少,也比麦类作物容易保存,它的营养成分多样性,除了有维生素B、C之外,也有淀粉、蛋白质、钾、磷、铁、镁、叶酸、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膳食纤维,特别的是,它的脂肪含量只占体积的0.1%,所以欧洲人口的增加也与马铃薯被广泛种植有直接的关系。(国富论;2000版;页207)
之后作者说明马铃薯在英国、爱尔兰和美国、法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英国因为土地租佃制度与阶级偏见,使马铃薯成为穷人主食,在美国与法国则受自耕农欢迎,且农业专家也大力推广。
在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凡食物主导社会的影响力,了解当时的价值观与平民所遭受的不平等对待。马铃薯从备受鄙夷到跃居社会大众主食,从中也可以看出十七到十九世纪英、法、美地区的土地制度、家庭劳动、性别分工、与雇佣关系的社会型态。
我们也试着了解台湾的情形,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普遍提高,人们在生活安定之余,也着重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在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以及传播媒体的发达,使得西方的食物容易进口至台湾,人们也慢慢地接受一些东方人原本不常吃的食物,如牛乳制品、香料等。此外,由于美食节目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主流,除了采访各地的美食之外,也请各家大厨到节目中展示厨艺,也使人们对西方饮食更加了解。
不可讳言的是美食节目往往带有广告的目的,使那些食物在电视中呈现色、香、味俱全,但尝起来不见得真那么美味,此外,美食节目也试图结合商业,去带动一种文化风潮,使台湾人增加对西方食物的消费,但是我们从历史来看,东西文化的交流往往是在不经意的状态下,使双方互通有无、互惠对方,而不像现在西方食物因为种种人为因素,强势进入台湾的生活形态,企图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而这种不太正常的文化交流也带来若干的影响,例如说,相对于以往儿童体重日渐增加,成年人受到心血管疾病困扰的比例也增加。
当台北街头随着时间而日渐改变,地瓜的叫卖声早已消失在台北的大街小巷,只剩一些老爷爷、老奶奶推着手推车在台北的高楼大厦一隅,卖着烤地瓜。除了一些识货的客人之外,大部分时间往往独自发着呆,不知是否在感叹现代人的喜新厌旧,而自己只能靠不断地烤蕃薯,联系和回忆那段辛苦又甜美的过去。
犹记笔者在童年时,因为食量奇佳,对所有食物来者不拒,每次饭后使用过的碗盘常颗粒不剩,当日后遇到不喜欢吃饭的小孩,时常感到不解与好奇。如果有父母遇到此问题,常从好言相劝到恶言相向,最后使小孩倍感委屈而暗自垂泪,特别是父母在苦口婆心地说服小孩时,常会把食物或吃东西赋予另外的内涵,例如吃下去就是好小孩,吃完会变高等,来说服因年纪小而不了解营养成分概念的小孩。
从这一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部分人们不因食物的营养成分,较多从食物的味道、颜色、香味,来评判食物。
从外在因素来说,经济情况的改善,传播媒体的资讯发达,以及商人改变食品烹调和行销方式……等因素,促使速食文化、美食文化的大行其道。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日渐改善,家庭主妇也有能力添购一些西式的厨具以及调味料,自然而然也会尝试一些东方人不常吃的食物,如肉排、沙拉、蛋糕等食物。在我的印象中,以前家中早期还是向瓦斯行叫瓦斯桶,是到后来才有天然气瓦斯的配置,所以家里会比较注意燃料的节约,对地瓜、马铃薯等食物采用闷煮的方式加以烹调,也尽量避免做炖菜、炖肉等,较花费时间与燃料的烹调方式。
说也奇怪,当众家电视台不断地开发美食节目,以及主持人用近乎传道士的口吻来告诉观众,某家餐厅的食物有多特别、多美味,让你想尽快带上钱包去吃上一碗,就会对不起别人的感觉。但是当人们按图索骥找到此产品,满心欢喜的品尝过后,往往会有一种受骗上当感觉,为什么会这样,仔细想想,这些美食节目的主要目的,可能并不是要“介绍食物”,而是带有促销产品的作用,如果说辞没有被夸大,大多也言过其实。
在去年底有一件震惊人们的社会案件,就是云林肉品加工业者把死猪肉制成冷冻肉排、贡丸等冷冻产品,再销往台湾中、北部的传统市场、便当业者,也造成社会上人心惶惶,以及对肉品安全有所疑虑。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台湾的餐饮业者受到西方速食店的行销、制造方式的影响,也开始大量使用冷冻商品,例如涮涮锅、早餐、便当店,往往使用冷冻加工食材来使成本降低。此外,业者为了掩盖食材的不新鲜,必须使用油炸烹调,也使消费者被迫接受大量油炸食物,如现在餐厅的主菜,十支八九多为油炸品。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也可以发现从八零年代到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以往人们常食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已被单一的速食食物取代;以往人们注重食物的新鲜度,也渐被一些加入大量防腐剂的加工食品,如零食、泡面,但又方便易得的产品所取代;以往人们注重食物是否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想法,也被强调美味的考量所取代。从《马铃薯:改变历史的贫民美馔》一书中,食物从被鄙视到成为大众食物,以及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轻易地受到商业与媒体的左右之外,人们对食物的喜好也受到某些内在因素的影响。
由于现代社会产品行销方式进步,商店提供的宅配服务也更加便利,使人们容易品尝各地的美食,还记得以往,人们营来送往不外乎是礼盒、酒类、或者是水果。可是现在,受到传媒和商业行销的影响,大多数人可能都收到过花莲的曾记麻薯、台中大甲奶油苏饼、澎湖的黑糖糕、九份的芋圆、新竹的黑猫包作为礼品,不外乎是因为良好的包装,可以使送礼者觉得很体面,而接受者有新鲜感。
此外美食节目也引领人们的话题,人们的谈话中,有关各地的美食、食物价格、美味程度的话题比例增加,这些内在因素也不经意地影响到人们对食物的偏好程度,虽然它是一种社会的现象和趋势。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也把食物和消费者定型化,人们不能在自由地选择食物,除非是那些经年饱尝美食造成身体无法负荷的人之外,你如果不接受主流的饮食文化,如速食、美食文化,想回复传统的饮食习惯,就被视为跟不上潮流,过度节省者,甚至被视为怕死的养生主义者。
但从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在2007年3月31日 的报导中,引用网路调查,我们得知台湾每五人就有两人的身体已经提早老化30岁,而24-40的人最严重,身体年龄比实际年龄相差20岁。有鉴于此,在欧美国家也早已有人提倡“新世纪饮食”、“慢食”、“简单饮食”的观念,希望解决人们饮食习惯不正常所导致的身体疾病,我们知道人们追求美食的心态就好比人在苦闷的生活用,希望由充满喜怒哀乐的戏剧中去舒缓人们的心情,有人也借着食物的酸甜苦辣的刺激来放松心情,但是如果过分的放纵食欲,导致身体无法负担,这样对人们反而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