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月17日讯】12月份北美作家协会华府分会举行了一场已故散文作家及诗人张菱舲作品讨论会。也同时纪念张菱舲70岁的冥诞。 她的妹妹张菁菁和文友们一起分享她的见解以及教授 、文学评论家的评论 。她的作品透过妹妹张菁菁和文友不同视角的切入,再次引起华府协会文友的高度兴趣。 当天 , 张菱舲和张菁菁的外甥女张纯如的南京记录影片也于同日同地演出 , 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张菱舲祖籍云南昆明,1936年生于南京,十二岁到台湾,父亲张铁君教授是知名学者,哲学思想家,名政论家, 作家兼诗人。著作50 余种,家学渊源,造就她在文学及艺术各方面丰富的文采及素养。 张菱舲于60年代曾任台湾中华日报艺术文教记者,与余光中、林怀民等《文星》同仁友好结识。20多岁即承著名文星出版社出版家萧孟能两次亲自上门邀约为她出版了《紫浪》,继而出版《听,听,那寂静》和《琴夜》。其文风凄迷婉转,美艳绝伦,为台湾当年现代散文唯美风格之代表作 (张错教授) 。
自1961年,张菱舲文学创作风格显着变化成一种生动而且潇脱的新散文体,对于传统的句法最具抵抗力 。 无论在句法、节奏、意象、或词汇各方面,都予人一种创新的感觉。 其最大的特点是,对文字的弹性发挥到极至,打破了抽像和具象的界限 (余光中教授 )。
张菱舲从不把想说的事赤裸裸地搬出来,不告诉读者完整、动人、曲折的故事,或者根本没有故事。 只是一片片透明的感受,一种情绪的突发,你不一定完全了解她所述说的每一件事,但你必能感到那片气氛,常是很柔、很淡、很美,如秋水倒映的一抹昏黄的光。过了很久很久都忘不了。 她只盛一盘朦朦胧胧的梦给你,如许的飘忽、不可捉摸。 你只能用“心”去体会。 ( 作家和编舞家林怀民)
当时在文教和艺术圈中无人不知张菱舲的大名,她的新闻是一流的,而她的文采更是美与灵性的组合。 菱舲飘飘然的诗人气息,使她具有一种特有的形象和世界。她的世界里充满了童心,充满了美感,充满了诗和音乐,充满了紫色的浪花 。( 作家朱小燕 )
张菱舲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贵气,大多闪烁炫丽如水晶球,漂浮旋转于大气之上,呈现自我与潜意识层层对话的重复意象,既灵动多彩又神秘幽深。阅读她的散文,必须专心专情,更需有如繁花绽放的想像力。菱舲嗓音清亮,身材修长,其飘逸的身影是当时文坛一景。 ( 作家季季 )
她是一支快笔,往往能把精彩的表演速写成散文,次日发表于报端。这位艺文记者善于捕捉动态的肢体,使文字一如舞蹈那样翩然演出。 她更擅长把握流淌的声音,使散文像音乐那样在空气中飘扬。 ( 陈芳明教授 )
张菱舲于1970年来美,曾一度停笔,1987年才东山再起,发表了(浩浩然三千里滑弦) 。 之后,作品陆续发表于台湾各文学杂志、报刊及海外世界日报 、自由时报 、明报等。2003年仙逝于纽约。“就像流星划过天际,留下了文学史上美丽的传奇。 ”
菱舲辞世后,留下大量的遗稿,由小妹菁菁整理部分后,结集成长篇诗情散文 < 外太空的狩猎 > 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 67篇散文 < 朔望 > 及 135首诗集 < 风弦 > 由九歌出版社出版。
她的遗作出版后,引起国内文学界广泛注意和讨论。 评论家对她后期的文学创作有相当高的评价 : “张菱舲的散文,形塑于60 年代,成了60 年代现代散文一则最美的传奇。 也是女性散文家在现代主义时期最亮眼的表现。 而她后期的遗作,精彩纷呈,揉合现代诗的超现实感,迥旋曲般的音乐牲,将文字的弹性 、密度发挥到极致,出入于音乐 、舞蹈等不同艺术之间,以优美的散文对余光中60 年代的现代散文革命理论作出承接,也成就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诗情散文”体。 张菱舲的散文,结合了诗的抽像,画的颜彩,以及层层叠叠的精密结构,构成了如长篇组诗的高密度以及高度象征的意涵。 其文字之简洁 、标题之精美,几乎己到了无可增删一字的程度。 (陈芳明教授 , 张瑞芬教授 )
张菱舲这个名字,烟云画舫,莲池菱红,和她年青时长发飘逸的美丽身影一样,简直美得不近情理。无论诗或散文,张菱舲的文字本身就是精细复杂的迷宫,自身即艺术。 她的文字完全不是白话口语的平易,而是充满节奏感 、 意象式的诗语言。 她的散文华采弦丽,令人目眩神惊。她的诗到了后期,尤其超越散文,比她的散文更脱去尘粉,不着色相,彻底打破文字惯常用法,隐去生命的渣滓,纯然追求性灵的极致与升华,成了生命的精粹,真正展现了淬炼后炉火纯青的惊人功力。 ( 张瑞芬教授 )
菁菁在作品讨论会中以音乐 、艺术的观点深入叙述菱舲文学创作之特色。她说 : 无论是音乐、绘画、文学 或 舞蹈、雕塑、建筑,其最高的境界就是诗的境界 。不同的艺术家以不同的介质 、方式 、技巧,表达其思想 、概念 、内涵 ; 介质 、方式 、技巧之 “ 术 “ 虽异,但成就之 “ 艺 “ 同一。而最高之艺境即诗。 Respighi 用音乐描写诗意诗情的“罗马之松”、“罗马之泉” 之交响诗 ( Symphonic Poem or Tone Poem ) 。 画家米罗 (Joan Miro) 用颜彩、线条在画布上绘出音乐的诗景 (Poetry of Music) 。编舞家以人体的语言舞动诗的戏剧。 而菱舲用文字塑造音乐艺术的诗境。 不同的艺术用不同的原料 、介质 、不同的表达方式或技巧之 “ 术 “,表达艺术家心灵之最高诗境之 “ 艺 “。 不同的艺术之间,又相互影响,互相关连,也就是诗 、书、画 、乐、等为多元一体之实质。 菱舲以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现代的变化创新,雕塑文学的艺术品。 她的诗散文,散文诗常常打破了诗与散文的分界限。
菱舲某些篇章使人共鸣巴哈某些音乐中思路复杂的迷宫(maze),以细微变化延伸发展,螺转而上而下,绕相同的螺转,相似而微异的螺径,重复往返。 如左旋右旋的海螺,一种数学图案的概念。 这种文学或音乐上建筑结构的重复性也是Philip Glass 音乐中最大的特色。
她并常以同一主题以不同的色调、音响、画面出现。譬如她的散文 <星宴> ,<光弦> ,<传真深长> 。 或以同一主题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于诗或散文中,譬如她的 < 铁骨 >,<夜泫> 。 使人想起画家Monet在法国狂热地画了几十幅Rouen’s Cathedral,恒古了此教堂清晨 、中午 、和黄昏不同的光影,光音和角度,是同一主题的重复变奏。又如同 Beethoven 用Prometheus 为主题,重复出现在芭蕾舞曲及交响栾曲等等不同形式的音乐中。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都是艺术家对于一个意念之执著,重复变奏于不同的形式中。
即使读者不完全了解她文中全部意涵,也可感受作品中的一种气氛 、色彩 、乐音 、情绪 、意象。你能听到 、看到 、感到 、甚至触到。 在她创作之atmosphere , color , mood , rhythm, texture 中意涵了隐喻 、象征 、哲理 、及讽刺。在她的诗中 , 人与自然己溶为一体,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菁菁续述 : 菱舲有一颗最敏感的心灵,一如所有的艺术家。 菱舲更有一种特有天赋的直觉本能(Intuition )。 她的创作风格显现高度的creativity 和originality。 在60 年代是当年现代散文的前卫作家,半个世纪之后,她的后期作品仍然是avant-garde。 而文学艺术价值之永恒就在于某种创新或突破 (breakthrough) 。
吟菱舲某些诗、文 有说不出的豪情及磅礡的气势,正如她洒脱和热情的天性。而某些篇章温柔雅致 、纤丽柔夷,有如她的身形身影。 而每篇都属写实,是她自己灵魂的透视。 她的文中,有强烈的夸张,重复性的强调,和戏剧化的渲染,正是真正艺术的品质。读者会发现她文中常有双喻双意,令人叠影复像之联想。
.
菁菁引用了音乐 、绘画 、艺术上之例子来比喻。并强调有深度的文学艺术品,绝非表层浅肤,一目了然。 有深度的作品,其内涵需重复细嚼深思才能完全了解,进而欣赏,共鸣,甚至激发灵感。而菱舲某些创作尤其是抽像与半具象的诗文,只有用 “ 心 “ 去 “ 领悟 “,而很难用文字去解释。 菱舲的作品是给具最高艺术心灵的读者或给学者 、教授 、评论家去研究。 是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张菱舲在她 “ 自然而然 “ 自画像的一文中写到 : 我的真实形象在我的创作之中,我的真我就是我创作的文学!我以那样的定力超越了我自己的悲剧性,“以艺术的悲剧超越了生命的悲剧”,超越了一切。咀嚼其人其文,让在场文友们感伤莫名。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