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名句中的人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图、文/贯明
font print 人气: 710
【字号】    
   标签: tags:

中华文明五千年,出现了无数的忠臣义士。通读中华史书,寻读最有风骨气节的诗文名句,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文品和诗品都是与他的人品相对应的。君不见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吟出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那样气壮山河的瑰伟妙诗;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样吞吐天地的千古绝句;明朝忠臣于谦则在〈石灰吟〉中写下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那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不朽名吟。这些具有高尚气节的正人君子,都能够坦然对待生死福祸,在面对生死考验时,他们都能义无反顾、无所畏惧的为道义舍身成仁。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两句名吟出自于明朝于谦的〈石灰吟〉,意思是说,就是把我全身弄得粉身碎骨,我也全不怕,即使拼着生命的危险,我也要保持我一生的清白在此人间。原句是“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以及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谈到咏物诗,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以及郑板桥的咏竹诗等都是古代诗词中难得的精品,但是与那些专业文人相比,于谦更具有胸怀忠贞、义薄云天的豪气。这首诗不仅是对事物的真写实录,而是寄寓了作者心中浩然的正气。其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因此它是精品中的精品,后两句则是名句中的名句。

于谦自幼就以文天祥为楷模,他曾称赞文天祥:“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正色直辞,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那种英雄惜英雄的仰慕之心跃然字句上。在这首诗中,于于谦藉咏石灰的被烧成粉碎,变成一团白粉,来比喻仁人志士的清高亮节,视死如归。即使被百般凌辱折磨,仍永不屈服,仍不改变其操守,仍要留他那顶天立地、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清白人格在人间,这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谦创作这首诗时年仅十七岁。他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吴山三茅观中埋头读书。在他座位旁悬挂着他自己撰写的文天祥画像赞,桌案上摆放着他自己手抄的唐人陆贽奏疏卷册。他思考着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顺手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从此走入仕途。他没有忘记少年时的誓言,居官清正,不徇情,不受贿,没有多久,便以“廉干”闻名了。宣德初年,于谦受命巡按江西。他到任后,平反冤狱,打击豪强,为民请命,安抚流离,政绩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视,亲自手书于谦之名授与吏部,超迁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这时他年仅33岁。

于谦不携家眷,独自一人前往任所,冬春两季在山西,夏秋两季到河南,正如他诗中写道的:“三晋冲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元不改,节候自相催。”《明史》中 说:“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他就这样,无论冬夏,不分寒暑,在巡抚任上辛苦忙 碌了19年。 明代的巡抚是朝廷外派的大员,对地方官吏,甚至省级大官都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可是于谦从不因自己的地位而讲求排场,他为官严正,但却从不作威作福,相反,他却总是轻骑简从,不让地方官吏迎送。

于谦不仅这样体知下属,而且对上司也从不奉迎。正统间,宦官王振专权,索贿纳贿之风盛行,官吏们为求仕进,争献金银求媚。据说凡晋见王振者必献白银百两, 若献银千两,便可得赐酒食。于谦每次入京办事,却从不带任何礼物送人。有人劝他说:“即不橐金往,宁无一二土物充交际耶?”于谦听罢,笑着举起两袖答道: “吾唯有清风而已。”正因为这种廉正不阿的作风,于谦难免会得罪权贵。专权的太监王振就曾诬陷于谦,并将他下法司论死。后来系狱三个月,才得释,降职为大理寺少卿。事情传出,山西、河南百姓官吏赴京上书,周、晋二王也上书请留于谦巡抚两省。就这样,于谦在巡抚任上先后十九年,直到正统十三年(1448)才调任兵部左侍郎。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在也先率领下扰边。王振挟明英宗亲征,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英宗被俘,瓦剌军队直攻到北京城下。正当满朝慌乱无措之时,于谦挺身而出,力主战守,领导北京军民,战胜瓦剌,保卫住了北京城。于谦有保社稷之功,但他并不居功。因于谦荐用的总兵官石亨,自知功不如于谦却得封世侯,心中不安,上疏荐谦子于冕。于谦得知后说道:“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 于谦的这些做法,与那些贪官污吏、佞幸之徒格格不入,深遭他们的怨恨。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等人,利用景泰皇帝病危之机,拥立英宗复辟,诬陷于谦,将他杀害了。于谦的家亦遭籍没。他虽然身居高官多年,又曾受知于景泰朝,但“家无余赀”。只有正室门锁甚严,打开看时,里面放的全是御赐蟒衣、剑器。于谦被害后, 石亨以其党羽代任兵部尚书,未及一年,赃累巨万。明英宗也不得不慨叹道:“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赀……” 几年后,石亨、曹吉祥等人先后以谋反伏诛,于谦的冤案终得昭雪。后世的史家给于谦极高的赞颂,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实践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豪言壮志,表里如一,铮铮铁骨。他那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在人世间的忠臣义士和正人君子的心中竖起了一盏长明不熄的心灯。因此,人们也经常用这两句诗来赞美那些不屈服于暴力、为坚守信仰、真理和内心的正义与良知而视死如归的高尚之士。@*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当我们好不容易走过了低谷,度过了逆境,告辞了烦忧,挥别了苦恼时,最先浮上心版的念头是:我遇到我生命中的贵人了!没有他的扶持与帮助,没有她的慰藉与关怀,就没有今日全新的我。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朝.朱熹的诗〈观书有感〉。朱熹以宁静清澈的一方小小池塘来比拟自己读书有得的心境,像镜子一般倒映着天光云影,是如此的清澈澄明。此等动人的景致让人不禁寻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千古传诵的诗句,任何时刻品味再三,依然隽永芬芳。的确,若非源头活水,哪能如许清清澄呀!
  • 北宋政治与文学家欧脩修为了离别之情曾写了一阕很有名的词,词牌是《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
  • 唐诗中不乏豪言壮语。除诗仙李白写有许多乐观豪放的诗篇之外,就连王翰所作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是慷慨壮烈,足以使人豪气横出,精神为之一振。然而,随着时代的递嬗,精神面貌的不同,宋诗走向议论偏于说理、宋词多描写男欢女爱、离恨别情,很少见热情奔放、振奋精神之作。由此看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夏日绝句〉就属于宋诗中少有的珍品了。
  • 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其思想意识也是各不相同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居高始得远眺,临峰方可眼阔。当我站在泰山的极顶──玉皇顶,体会杜甫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心中就自然泛起一丝难以名状的崇高之感和豪壮之情。由此我认为即使是世俗中的任何人,如果他能登上绝顶,凭高远眺,就一定会有与平时读诗时不同的感受,就能亲身感受到宇宙的博大和大自然的造化。
  • 人生的路该如何走,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出家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其实如何选择常不是问题,重点是要清楚自己为何做此选择,又该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受“忠孝节义”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熏陶,涌现出了许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之士。古代有田横五百壮士舍生取义,近代有国军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宁死不屈。即使是无名的市井小民,一旦他有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就足以名传千古,光照后人。历史上任何一个壮烈殉节的英雄,背后都有一个悲壮惨烈的故事。历朝历代的忠臣义士都曾抱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信念,面对威胁利诱而宁死不降,展现了高尚的道德品格。

  • 人是群居动物,也因为“群居”与“情”的作用,从此没三天好日子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时在悲欢离合里浸泡,日日在恨海愁山中翻滚;吃不好、睡不好;得到一点儿,高兴得不行;失去一点儿,痛苦得难受,怎么也跳不出“情丝”的缠绕,如何也弄不懂“不公”的来处。日子过得不顺遂,心情弄得不舒坦。尤其是年岁大了之后,仍勘不破“情”字摆弄的老年人。
  • 夕阳椰林、蓝天碧海是南国特有的美景之一。我在夕阳西下的时刻从不急急忙忙地赶路,总是要仔细地欣赏一番之后才舍得离开。夕阳之下的美丽的景色,如过往云烟,一瞬即逝,令人不自由主地回想起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身影与步履,在这旭日初升、高广的林木筛下缕缕阳光的晨间,踏进这一座破山寺。一路上绿竹夹径,蜿蜒的把人引向一片幽静的浓林密花中,此时能隐约的窥见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其间。翠绿的山峦焕发着日照的光彩,似乎使得鸟儿们喜悦不已,不停的飞鸣欢唱。那清澈的潭水映照着眼前的一切,不觉使人心境湛然空明起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