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暑期营队是个制造回忆的地方,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让一群原本不认识的人,因对这营队某种共同的想法而聚集。接到这一篇稿子,猜想作者是个极有反省能力的大人,因为他在一个营队里,与孩子的相处虽然有些“不如预期”,但是他不认为那是孩子的问题,反而回过头来好好的看见自己的内心。文章刊出的时候,这个活动还在进行,所以先不管最后结果成不成功(成功定义又是什么呢?),至少这群人的用心和毅力就值得嘉奖!〉
营队缘起
让中辍与高关怀青少年能够正向的发展,与他人正常的相处及工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活动的体验及相处中,我们相信自然将会逐渐打开孩子的心,团体生活的规则和互助精神能够因此建立,孩子能够感受社会的关怀与爱,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进而陶冶出正确的人生态度。
我们预计以德兴有机生态教育农场作为教育的基地,展开大学生陪伴孩子读书,并利用生态治疗中的园艺治疗,从外在的园艺整理与植物栽培过程,来内化孩子的心灵。专精园艺治疗的黄盛麟老师,与德兴有机生态教育农场场主苏先生更是全力的协助与配合,此外我们进一步与师大环教所的王顺美老师合作,藉由服务学习的过程来影响与教导孩子,同时也为孩子排了一系列好玩与富教育性的户外活动。
〈编辑小语:上面的这篇文字,是这个营队当初的动机与用心。我们来看看,在实践的过程中,真实的人生给了什么样的回馈……)
故事,从这里开始……
每个孩子,都有共同的愿望:寻求快乐。
机会教育
营队开始至今快一个月过去,虽然订有课表、固定作息,排定的讲师也认认真真的在带领孩子,但名为快乐园丁营的课程,众人却一点也快乐不起来。
一早必须轮番上阵催促孩子们起床,上课上到一半时孩子们又会突然消失。他们拒绝农场全素的有机餐饮;上课也经常一问三不知,虽仅有四个学生,却经常来了这个走了那个。不仅讲师,连一旁帮忙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
原来,真正需要被鼓励的,是我们这些大人;真正面临人生重要功课的,还是我们这些大人。
抛开以往“不良少年”或今日“高关怀学童(青少年)”的标签,静心思考,难道主导这个世界的不是我们(大人)吗?孩子们的不礼貌与偏差行为,难道不是跟大人学来的吗?
有许多孩子从小天资聪颖、考试顺利、求职如意,但也有许多人并不这么幸运,他们可能父母失和、家境不佳,甚或遭受虐待。那么,我们要去同情那些遭遇并不如我们的人,还是要可怜他们?不,并不是。在遇到一个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时,我们是否会自省一下,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另外的人生和选择。
每每在课堂上面对这些孩子时,笔者不禁在内心想着:他们活脱脱就是一面人生的镜子,正不断映照出这个世界的缺陷与黑暗,以及我们这些大人在灵性与修养上的不足。
仅仅才和这些孩子相处几天,我们就变得如此容易动怒;我们经常只以自己的标准判断事情;我们好心好意要传授许多知识给孩子,却根本不知道孩子们是否喜欢。当大人们能真实体认到自身的不足时,便能深刻体认到这些孩子确实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有此体认,之后真正对双方有益的互动才能迸发出来。
回到最原始的学习
“听故事、玩游戏”是我们共有的童年,或说是同样的渴望。比起国、英、数、理等各种课堂科目,对原本就不适应校园生活的高关怀学生来说,诉诸人性共同渴望的“听故事、玩游戏”方式可能才是最好的和孩子互动的方式。
直叙式的命令和教导,不只不能引起这群高关怀孩子的兴趣,反而只会造成反弹,或让孩子们对什么事都显得兴趣缺缺。因此与其大谈人生道理,不如引导孩子,说故事给他们听,和孩子一起游戏,藉由故事和游戏把良善的观念与行为模式传达给他们。
在成人世界里,“说”往往已经被理性和社会规范切割得零碎,就像我们把知识划分成五花八门的各科各系,结果却忘了礼义廉耻这门课。因此只有透过“做” ──带领小孩去玩一个游戏、说一个故事、制作一件物品,才得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个“完整”互动,让孩子不仅从中学习,还能获得一份成就感,藉以肯定自己。
同理心:比专业更重要的能力
这次营队成员(大人部分)都可说是某些领域的专业者,每个人也都是基于社会责任而不计报酬的投入这个活动,但,这实在不是一个“教育专业团队”,没有专业咨商,没有专职引导员与陪伴员。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些大人们的组成,却也恰恰是一个最真实的微型社会,而且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带有正面观念与行动的团队,是一个可资孩子们效法、学习的对象。
从非专业谈到专业,虽说专业是必须学习的,但在专业之前,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应是确认与标定出一种生而为人应有的待人之道──即是对他人良善的“同理”对待,特别是面对这些需要更多关怀的青少年。
每个小孩在成长过程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他们不断向这个世界伸出触手,不断的探索着。因此大人所具备与表现的“正面特质”便分外重要。大人如果能以同理心对待,且细致观察这些青少年的各种反应,适时给予适当的应对,这样的能力,应是远比专业能力还更重要的能力。
孩子的迷惘
另一个世界的角度看孩子
所有人类都是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但因不同文化、国家、语言、人种、气候环境的影响,使得每个人显得那么不同,甚至产生彼此仿佛是存在于不同世界的错觉。和高关怀青少年的相处,恰恰就有点类似的感觉。多数高关怀的孩子,大多其生长背景、家庭关系、交友关系就和一般的小孩有着许多不同。如果不了解其背景,便经常会有对这些孩子的行为生出叛逆、不听话、懒散、口不择言等等负面观感。
那么就让我们先暂且把他们(高关怀的孩子)当作和我们生活在不一样的世界吧!站在辅导的立场,我们不妨先放下个人的成见与观感,从“另一个世界”的角度去认识他们,学习和他们沟通;唯有如此才容易让“同理心”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进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在此,笔者所得到的经验是,虽然这些高关怀青少年已经十多岁且即将迈入成年(十八岁),但在他们诸多叛逆、不合作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却是一个比同龄青少年更为单纯的心灵。他们喜怒形于色,虽然不擅于口头表达,却会在行为上毫不掩藏的清楚表达出自己情感。
事实上,使用语言文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能力,它需要使用到大量的记忆、组织能力,并且要符合一般的社会规范与文化风俗。从这点来看高关怀青少年,便不难知道在生长与求学阶段经常受挫的他们,在语言文字上的表达能力不足时,便只能以激烈的行为来述说他们的喜好或不满,发展或发泄他们的心理需求。
因此在辅导的过程,讲师只要能细心观察,以适当的距离去看待他们,便不难在他们粗糙的外表下发现,其实这些孩子都是一块块待琢的璞玉。
普世价值的认同
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另一个世界)去看待、观察进而欣赏孩子时,仍不免或必然要掺杂入许多个人自身的价值判断,而这经常便是多数人无法理解高关怀青少年的根本原因。
仅依照成年人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去做评价时,对这些高关怀青少年是不公平的。因为多数成年人的价值观经常是奠基于时下社会的价值标准。举个例子,今日的台湾一切以经济挂帅,以财富为目标,若以这样的价值标准来衡量高关怀青少年,那么他们的懒散、功课不佳、拒绝学习等便会被过度解读为注定失败(未来无法正常工作赚钱)的孩子,但追究原因,孩子的懒散与学习不佳可能并非他个人的问题而已。
假设我们改以一种更为宽大的标准,也就是一种普世通行的价值标准来看待高关怀青少年时,那么孩子表现出来的懒散、功课不佳、拒绝学习,不过就是一种行为结果,而非孩子的本性。
这种普世价值是什么呢?很简单,只有四个字“礼、义、廉、耻”,也或者可以代换为“真善美”,或者佛家说的“慈悲”、基督教阐扬的“平等、博爱”。
当换以这些普世的价值标准来看待高关怀青少年时,大人们便能够用较宽厚的态度去了解孩子。确实初见时,我们(连同笔者)可能常会有种疑惑,疑惑说这些高关怀青少年有那些行为是符合得上“礼义廉耻”的;对大人来说,这四个字是一种应终生学习且奉行的标准,然而对待这些孩子时,我们要看的并非是达到标准,而是一种“可能性”,孩子们的行为与心性有逐渐认识并往这些普世价值靠近的可能性。而这件事,才是我们所有大人真正需要切实去做的事。回过头来说,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就是使人了解与遵行“礼义廉耻”吗?
和孩子一起成长
用口头说,“礼义廉耻”太轻,用内心看,却要使人心虚,叫“礼义廉耻”太过沉重。
因此当我们摆脱自身原有的价值观,换以这些普世价值标准来看待高关怀青少年时,其实有另一个对象也同时被观看着,那就是我们自身。在提醒孩子要注意礼貌时,正是在提醒我们自己,自己对待孩子是否也做到了有礼呢?看见孩子有不正当(不义)的举动时,就会惊醒般的回顾起自身行为,想想自己有否做了坏榜样而不自知。
记得一位串连起这次营队活动的伙伴说过一句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话:“孩子是我们最好的导师。”而笔者想要补充:“尤其高关怀青少年更是如此,透过和孩子们的互动,笔者清楚认知到这些孩子让我们许多大人发现到自己平时隐而不见的缺点、能力的不足、行为的疏漏、态度的狭隘。”
“孩子们就如一面清透的明镜,在带领他们往人生的路上前进时,也让我们回顾了自己的过往,回忆起自己也曾荒唐、也曾不用功、也曾不尊重师长、也曾打架、犯错……从孩子们咄咄逼人的口语行为里,笔者所感受的,不仅是为其心疼,更是看见我们大人世界的诸多不美。”
不管活动最终的成果如何,今年暑假的“快乐园丁营”终会结束,而我们的、孩子们的明年还会到来,还有后年、大后年与未来的许许多多年。想到这点,不觉生起人生漫漫之感,更惊觉到,此刻十几个大人和四位高关怀青少年的机遇,这场关于教育的拔河,可不可以、可不可能双方都是赢家;也许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帮助他们,因为那同样也是在帮我们修补自己的过往、修补大人世界的不美……”◇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