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点】CCTV《百家讲坛》现象背后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6月3日讯】日前,“国学超女”于丹与历史学者阎崇年,从中国大陆红到台湾,《于丹〈论语〉心得》在中国热销400万册,4月中旬在台湾推出繁体版,首刷6千本,3天卖完。
说起这两位学者的成名,乃起自中共中央电视台(CCTV)的2001年开播的《百家讲坛》节目,这原本是一个曲高和寡、收视率倒数的学术性节目,随时有着被淘汰的危机;但是到了2004年5月,却因为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带来大逆转,收视率一飞冲天。
这个节目形式的改变,从2003年开始,央视引入代表市场竞争机制的“末位淘汰法”,在迎面而来的市场收视率和生存压力下,《百家讲坛》开始认真研究观众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尽管节目制作单位,不断声称他们达成另一种文化复兴,他们提倡人文科学应该与身心修养、生活实践相结合,而且主张文化传播要贴近受众。
然而《百家讲坛》节目的改革,依循的是资本主义的“市场导向新闻学”的走向,遵守的是商业化的经济逻辑,透过电视制作流程的工厂装配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扩大利润为目标,但是这样的文化工业产制逻辑,却引发一些负面效应,包括:“学者偶像化”、“知识娱乐化”与“知识商品化”。
“学者偶像化”的操作,是该节目的一大特色,中国大陆出版界已有“要打造一个畅销作家,就先让他上百家讲坛”的说法。“明星发射台”、“学术明星”、“国学超女”等名词,再加上记者会造势活动,似乎将学者创造成另一个偶像艺人。近来有匿名信揭露《百家讲坛》甚至出现,类似台湾的“SOGO—微风条款”,该文指责《百家讲坛》制片人,强迫各主讲人“讲座+出书”捆绑出卖给央视,被称为“霸王条款”。
“知识娱乐化”的表现,在于《百家讲坛》,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传承的观点。该节目大量运用“说书桥段”与“电视剧剪接技巧”,改良深奥难懂的古书典籍的内容,但是就在节目越来越受欢迎后,节目选材逐渐只侧重受欢迎的题材,搭线上正在播出电视剧的顺风车,如谈:《汉武大帝》、和珅纪晓岚、庄妃和多尔衮,以提高收视率。
更甚而有之,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同时获得中共“年度电视节目”和“最佳人文科教节目”,制片人也成为“十大创新电视人”之一。制片人曾说明,在工作实践中,制作单位渐渐摸索到了3张王牌:悬念牌、名家牌和顺势牌,然而这些体会与做法,全然是资本主义商业体制下的电视节目产制逻辑,将知识透过娱乐化的产制模式,使得学术走向群众,成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使得节目获得了商业化的价值。
然而《百家讲坛》创造了一个由传播者(偶像说书人)+通俗文本(经典史集的庸俗化)+收视率(迷哥迷姐们)的产制公式,央视坐收“知识商品化”的利润,但是商业化制度最终势必反扑学术知识领域,此种符合大量生产利润的电视工业产制逻辑,必然使得节目在“大众化选材”与“明星化学者”需求之间,作出重大妥协与牺牲,因此,《百家讲坛》究竟是在弘扬经典上作出了贡献,还是透过“商品化”的方式,歪曲经典?这是一个相当值得关切的面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