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贵在能恪守忠孝节义等事,方能于人道无愧,昂首立身于天地之间。一个普通人难免有时会做错事情,事后总是不胜懊悔。然而,事业上的挫折或技术上的缺失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太深的愧疚,人一旦做了缺德或有损天理的坏事之后,良心一刻不得安宁才会让人深感后悔莫及。因此,如果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私心或欲望,由此来感悟人生的真谛,就能度过一个无悔的人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语出《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为人坦荡正直就能做到对天、对人都感到问心无愧。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幸福观。孟子对幸福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人,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用现代语言解释出来就是: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与此相比,孔子的幸福观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古代圣贤们的幸福观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因为都是与人的精神境界有关的,所以在生活中要想去真正实现它,就需从真诚的心性修养开始。
从一个人的幸福观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学养和抱负。一个人如果堂堂正正、心怀善良、宽容忍让,自然就能做到问心无愧,也就不难做到“俯不怍于人”。但是要想做到“仰不愧于天”,那就必须懂得什么是天理,这就不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所能达到的了。以前我读过这样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个儒生遇到一位修行的高僧,就请教他说:“我每做一事,事后总是不胜懊悔,请问您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懊悔呢?” 高僧笑着回答说:“你先听我讲一下人生的十种后悔:一、逢师不学去后悔;二、遇贤不交别后悔;三、事亲不孝丧后悔;四、对主不忠退后悔;五、见义不为过后悔;六、见危不救陷后悔;七、有财不施失后悔;八、爱国不贞亡后悔;九、因果不信报后悔;十、佛道不修死后悔。”然后又问他说:“这十种后悔之中,你是属于哪一种后悔呀?” 儒生听后回答说:“看起来这些后悔,都是我的毛病!但是我不懂得怎样治疗,所以请您慈悲开示。” 高僧笑着回答说:“那很简单呀,你只要把十种后悔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那就是: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有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你只要服用了这一字良药,定能无悔于人生。”
一个人如果徒有富贵而无修道之心,终其一生必然难成正果。细思之,前九种后悔如果做错了,还有可能在有生之年反省之后有改正的机会,唯独第十种后悔,一旦铸成大错,就没有机会改正了。因为不修佛道,要死后才能知道后悔,然而那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只有感悟到做人的真正目的,在有生之年入道得法,走上返本归真的道路,才能真正的做到人生无悔!@*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