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八方璀灿

台湾雪巴族–布农族

布农族人口近4万9千多人(2006年12月数据),为台湾第4大原住民族,分布面积则居全台第2,仅次于泰雅族。台东县境主要分布于海端、延平2乡,人口8千余人。该族为台湾最典型的“高山族”,其分布海拔为东南亚各民族中最高者,上限可达2,300公尺。

台湾的雪巴族–布农族

布农族又分为:卓社、郡社、丹社、峦社、卡社、5大社群。和泰雅族一样,没有所谓的“头目”,而是以“推举能人”的方式产生领袖。父系氏族为主的大家族,平均一家人口十多人,最多亦有2、30个人共聚于一堂之记录。

崇山峻岭的环境,深深影响布农族人的生活方式与性格。狩猎成为族人主要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则采用较原始的山田烧垦方式。封闭的活动空间,阻隔其与外界的互动往来,因而保有最纯净的古型南岛文化。

中央社消息,日治期间,顽强的抵抗曾让日人头疼不己,也是台湾所有原住民族中,最晚向日本政府及现代文明臣服的一支。后来,日本政府不得已只好在南横公路架设两门大炮,逼迫布农族就范,这两门大炮目前还留在雾鹿国小。

台东县海端乡初来桥头,竖立着一尊骁勇战士的石像,他是最后一位抗日英雄“拉马达星星”,也是最后一位离开高山的布农族人。布农族的拉玛达星星是著名的抗日领袖,曾经发动逢板事件与大关山事件等。

由于对山的了解最深,日治以来布农族即是台湾山岳界的最佳向导,近年更成为台湾国家公园最优秀的巡山员,以及海外(如喜马拉雅山)登山队的重要成员,有“山神的子民”、“台湾雪巴族”之美称。

布农族的祭祀与音乐

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布农族人对大自然十分敬畏,也衍生出繁复的生命礼仪与岁时祭仪。生老病死狩猎农耕皆有一定仪式,每年施行祭仪的日子多达2百余日。

传说从前布农族曾经有文字,在一场大洪水中,兄弟俩分别带着先人留下的宝物避难,负责保管文字的哥哥竟将文字流失,从此布农族人便失去了文字。虽然失去了文字,为使祭仪照常进行,不致混淆,布农族人发展出“历板”,以类文字的符号记载着农事、出猎等行事,为无文字的原住民文化中之一项异数。

布农族较为外界熟知的祭仪有打耳祭与小米丰收祭。打耳祭为布农族男子成长阶段的生命礼仪,通常于每年4、5月间举行,只限于男子参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场所。

“祈祷小米丰收歌”是一种必须虔诚吟唱的祭歌,亦是该族人与众神灵沟通的特有语言。于每年2月举行播种祭(Minpinan)之前,郡社群(Is­-bukbukun)和峦社群(Taki-banua)所吟唱的祭歌,由于吟唱的过程冗长复杂加上拥有着众多Samo(禁忌)的限制,平添许多的神秘感。

除了“祈祷小米丰收歌”,布农族的器乐演奏是台湾原住民族当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杵音是布农族与日月潭邵族特有的乐器,通常由8至16根长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击,借着不同音阶演奏出优美的旋律。在从前,族人也用它来传达讯息。另一种布农族特有的乐器是四弦琴(在卡社为五弦),是族人自娱的乐器。弓琴也是布农族盛行的乐器,以竹子为弓、细钢丝为弦,一端衔在嘴里,左手持弓右手拨弦,悠扬的琴音虽然细微,却耐人寻味。

布农族拔牙、刺青

早期布农族人也有刺青与拔齿之习俗,布农族人将拔牙当作成年必经的过程,称为baindusan,在过去被视为是成年礼的仪式,大约在13至16岁时就要施行拔去两颗门牙,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美的表现。

布农族的坐葬

传统布农族人认为灵魂永久的脱离躯壳便是死亡,布农族人将死亡分为善死、恶死两种。布农族人的埋葬方式是行坐葬,并将死者埋葬在自己家中,因此当家中有人死亡,便在屋内依死者身体大小挖掘一四方形且深约四台尺的墓穴。葬礼需在白天举行,下葬时死者的头部面向西边(日落方向),死者生前所用之衣物器具,亦有随之陪葬者,下葬后在墓穴上盖上石板。一般家人会为死者服葬5天,丧祭中不食酒肉、不扫家屋、不洗身体,祭日后才解除禁忌。意外死亡的恶死者,则由最先发现者就地掩埋,不举行任何仪式。

布农人最崇拜的是天神,认为天神是人类一切的主宰。又认为鬼灵存在这个世界上,有善恶之分。布农族对动植物都是以人的平等态度对待。

举世闻名的八部合音

1952年布农族的八部合音唱法经由日人黑泽隆朝寄至联合国文教组织(UNESCO),立即受到当代知名音乐学者的重视,并视之为人类音乐文化中珍奇罕有的音乐奇迹。

布农族“祈祷小米丰收歌”(pasi-but-but)的八部合音唱法,改写了人类音乐起源论,打破西方音乐学家认为音乐起源于单音、双音而发展至和音的理论,被誉为世界音乐的瑰宝。

布农族由于居住环境较为疏落,聚落多沿溪流而设,所以常以歌声呼朋引伴,在瀑布与河流呼应之间,所发展出令人惊异的复音及和声之合唱技巧。而布农族的传统文化里并没有舞蹈,而只有夸耀战功时的跳跃动作。

“祈祷小米丰收歌”是以虔诚的多声部和音唱法,从低音渐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谐音,以美妙的和声娱悦天神,同时也依此判断当年小米之收成(布农族认为唱的好坏可预示当年小米是否丰收)。



看着自己亲手栽种,一手照顾长大结穗的小米,布农族小朋友高兴的上山采收小米。(中央社)



台湾布农族八部和音合唱团“Lileh之声”去年9月23日应邀在东京日本全国选拔合唱比赛“合唱的回响”中,以贵宾身份特别表演6曲长达30分钟以上的演唱。(中央社)

高山的霸主



向左行为三叉山,向右方去嘉明湖,前行去新康山。(中央社)


三叉山大草原。(中央社)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结束;一架美国军机自菲律宾载运日军俘虏营释放的美国军官返国,坠毁三叉山,机上26名乘员全部罹难,阶级最高的是少将。当时为台湾及日本政府交接的过渡期,日本仍发动关山镇内山地原住民及平地人前往救援,却遭遇超级台风肆虐,结果导致26人不幸罹难,除了留下一页可歌可泣的“三叉山事件”外,也证明布农族才是高山的霸主。

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施添褔教授编纂镇志的报告,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结束,9月10日左右,一架美国军机自菲律宾载运日军俘虏营释放的美国军官返国,却在中央山脉三叉山东北方约6公里处撞毁。

当时台东厅应美方要求,派遣宪兵、警察和壮民近百人分二阵队入山协助收尸埋葬。二队搜索队在当年9月30日即将于失事地点会合之际,适逢超级台风过境。

当时参与救难的布农族人,发现向阳山和亚口大崩壁、以及大关山的云层快速变化,“要变天的前兆”,于是布农族要求大家迅速下山,但是阿美族认为情况不会太严重,继续留在山上。布农族人只好自行下山,只留下一名关山郡员工,死亡的就是这名员工,阿美族只有1人活着下山。

三叉山事件,救难人员以阿美族、布农族、日本宪兵为主,但是死伤最惨重的是阿美族(12名)和日本宪兵(7名),阿美族仅有一人幸存,布农族死一人,主要是阿美族不了解山上气候。 @

(//www.dajiyuan.com)